以飛鳥為媒 重慶市南渝中學探索科學教育新路徑
更新于:2025-04-06 14:26:56

春日校園飛鳥翩躚,科學教育向美而行。

3月22日至31日,重慶市南渝中學以“南風拂羽翼,渝見自然美”為主題,舉辦2025年愛鳥周系列活動。通過觀鳥研學、專家講座、互動沙龍、科普展覽及嘉年華等多元形式,打造“行走的課堂”,將科學精神、生態保護與跨學科實踐深度融合,為千余名師生呈現了一場自然科學教育的創新實踐。

行走的課堂

3月22日,重慶大學虎溪校區內,南渝中學師生手持望遠鏡與鳥類圖鑒,在生物老師的帶領下開啟觀鳥研學。

白頭鵠的啁啾、紅嘴藍鵲的振翅、叉尾太陽鳥的啼鳴,化作生動的教科書。“觀鳥需辨行為、記特徵、勤思考。”生物組組長周渝強調。兩小時的活動中,師生共記錄16種鳥類蹤跡,從灰胸竹雞到絲光椋鳥,學生在觀察筆記中寫下:“每一片羽毛都是自然的密碼。”

這場“天空課堂”打破教室邊界,將生物學知識融入自然體驗。學生不僅掌握鳥類鑒別技能,更在沉浸式觀察中感悟生命的多樣性。“與鳥兒對視的那一刻,我理解了何為敬畏。”一名參與學生感慨道。

傳承的力量

3月31日,南渝中學的大禮堂內,重慶觀鳥協會會長危騫以“初識飛鳥”講座揭開鳥類科普序幕,激發學生護鳥責任感。

而在隨後的公能廣場沙龍中,同學們有幸聆聽84歲“拍鳥爺爺”童光琦、72歲“標本爺爺”唐安科、鳥類救助專家葉思宇,講述他們守護自然的親身經歷。

童光琦抗癌19年,用“陽臺食堂”引來千鳥駐足,用對拍鳥的熱愛治癒身心;唐安科以創新技術“復活”6000件標本,稱其為“生命的另一種綻放”;葉思宇分享的救助故事讓不少學生懂得了生命的可貴。三人從堅守到傳承的故事,讓科學精神與生態情懷跨越年齡界限,在學生心中埋下“愛鳥即愛生命”的種子。

與此同時,教學樓走廊同步展出的珍稀鳥類標本與專業書籍,更將校園變為“微型自然博物館”。一隻天堂鳥標本旁,學生駐足記錄:“美得讓人屏息,更讓人懂得守護的意義。”

破圈的實踐

愛鳥周壓軸的“科普嘉年華”將公能廣場變為互動樂園。

學生們在“觀卵識鳥”區剖析結構奧秘,於“折羽成趣”區創作3D鳥模,借“萌鳥學語”與活體鳥類親密接觸。留言板上,“不掏鳥窩”“科學救助傷鳥”等誓言寫滿稚嫩筆跡;而藍白孔雀的亮相,則將現場氣氛推向高潮。

活動背後是南渝中學“學科融通”的教育深耕。生物課上剖析鳥類飛行奧秘,語文課撰寫觀鳥散文,美術課創作版畫……

“當學生為鳥類遷徙路線查資料,為濕地消失而憂心,本次活動的意義不言而喻。”南渝中學科教中心主任陳超表示。這場“破圈”實踐,以“知行合一”呼應“公能兼備,科學求真”的育人理念。

記者手記>>

以自然為課堂 教育的美好如此觸手可及

從望遠鏡中的驚鴻一瞥到筆尖流淌的護鳥誓言,南渝中學的愛鳥周不僅是一場活動,更是一堂關於生命與責任的“大課”。當84歲老者與少年並肩觀鳥,當標本與活體鳥鳴在校園“交響”,我們看見科學教育最動人的樣貌——它超越知識的灌輸,喚醒對萬物共生之美的感知。

正如重慶這座“鷹飛之城”的寓意:教育的高地,亦當是生命關懷的高地。南渝中學以飛鳥為紐帶,讓科學精神落地、讓生態意識紮根,這或許正是“雙減”背景下,素質教育最輕盈的飛翔姿態。

上游新聞 王渝鳳

西渝高鐵建設忙
西渝高鐵建設忙
2025-03-28 00:5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