衝上熱搜的初中生作文,為何比AI範本更感人
更新于:2025-03-30 04:02:19

近日,杭州丁蘭實驗中學的語文老師王楊軍在自己運營的自媒體帳號“語文山水”上,分享了初三年級學生張瀟冉的作文《舊軌還鄉》,感動萬千網友。截至3月28日中午,該視頻已收穫超過179萬點讚,7萬多條評論。“一篇作文帶火家鄉”“讓人聽得淚眼朦朧”“女孩的思念因文字變得震耳欲聾”……網友們不吝讚美。

“火車一路向北,窗外景色從南方的溫婉漸變為北方的遼闊。”“鐵軌鏽成了記憶裡的虛線,故鄉溉成了底片上的殘影。”寥寥數語,便傳遞出了對家鄉的眷戀與時光流逝的悵惘,讀完彷彿整個人都坐上了那趟思念的列車。有情感才有美感,網友點讚的絕不止於文字。打動網友的不是小姑娘“會寫”,而是真實細膩的情感和對生活的用心感悟。

隨著可以“深度思考”的人工智慧技術席捲互聯網,公眾發出“學語文還有用嗎”的質疑,有人自嘲“十年寒窗敵不過一行代碼”,還有人斷言“語文的黃昏”到來了。面對來勢洶洶的AI寫作,有人詢問了AI,得到了如下回答:AI寫作的本質是“概率遊戲”,當我們寫下“紅日初升”時,並不是有感而發的文學創作,而是根據130萬篇經典文本計算出,這種基於大數據的“精緻平庸”,恰是AI寫作的阿喀琉斯之踵。

AI無法理解文字背後的情感和文化內涵,更無法賦予文字真實的溫度和深度。當朱自清筆下“我買幾個橘子去”的父親形象浮現,當汪曾祺筆下“浴一回月光,落兩肩花瓣,踏一回輕雪”的鄉村意境鋪展,我們便觸摸到了語文的美感。寫作的生命力,歸根結底來自作者豐富的生命體驗。

王楊軍老師鼓勵學生認真觀察生活:“我會讓大家寫周圍同學的外貌、寫喝一杯奶茶的感受,這些他們點滴記錄的內容會成為他們以後寫作文時的真實素材。”《舊軌還鄉》裡“搖晃25小時的綠皮火車”、爺孫之間的溫情、歸鄉的心境,不僅僅是作者個人的感動瞬間,更因為它折射出了許多人的共同記憶,由此引發了深度的情感共振。

基於真實思考的真情實感才是寫作的根本所在。哪怕AI寫作大行其道,範本套路一個比一個更為高效,資訊爆炸但觀點缺失,知識豐富但情感貧瘠。作者積累下來的體驗和感悟,像年輪一樣一圈圈地豐盈我們的生命,還同其他生命產生了交集,引發了共鳴。《舊軌還鄉》告訴我們,真實的情感比任何技巧都更具力量,比任何範本更得人心。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舊軌還鄉》爆火,解答了“學語文還有用嗎”的疑慮。因為,真正的危險不是機器學會寫作,而是我們忘了寫作。人類寫作的意義不是為了和機器比賽生產效率,而是為了證明我們活過、愛過、思考過。就像《舊軌還鄉》裡那句:歲月模糊了記憶的細節,我用想像將它們一一勾勒。面對代碼圍剿,人類筆耕不輟才能找到出路。

上游新聞評論員 康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