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窄人行道”調侃之餘,還得解決好“人行道上道難行”
更新于:2025-04-01 04:17:28

據上觀新聞報導,近日,上海街頭一條最窄處僅有10cm的人行道火了。據記者實地調查,“人行道的寬度確實十分狹窄,說是只有貓能走也不為過”“路過的行人只能下到非機動車道上”。有人將其發到網上后,這條“最窄人行道”迅速衝上熱搜。

上海最窄人行道僅10釐米寬

網友們的調侃無傷大雅,但當地居民的生活卻實打實地受到了影響。報導中提到,不少附近居民屢屢反映出行不便,買個菜都要小心翼翼,有時候還要在車流中穿來穿去。由於附近還有一所中學,放學時段不少家長會將車輛臨停在非機動車道,導致這條道路更加擁擠,行人甚至被擠上了機動車道。

人行道是群眾日常出行的“必經之路”,也是照見城市居民生活滿意度的一面鏡子。原本是方便行人的公共交通道路,卻因為寬度設置的極度不合理,引發了公眾關於“人行道上道難行”的熱議,屬地街道和相關部門還應重視群眾與網路呼聲,切實為當地居民解決這一難題。

此前,多地曾有過關於人行道過窄引發居民出行難的報導,可見這樣的問題並非孤例。2020年8月,據紅星新聞報導,成都市錦江區武成大街上一處人行通道,僅有約40釐米寬,不但不便於行走,還有一定安全隱患。成都市錦江區書院街街道辦事處就此回應表示,該處狹窄的人行道為多年前道路擴改后,因地制宜形成的極個別現象,關於市民的反映,將會向相關部門反映,研究有沒有進一步的優化和改善方案。

要解決上述問題,首先在道路規劃設計上需要嚴格明確和統一標準,以群眾的需求作為首要考慮。2018年10月10日,住房城鄉建設部發佈《城市綜合交通體系規劃標準》,其中提到“人行道最小寬度不應小於2.0m,且應與車行道之間設置物理隔離”,就為各地的人行道規劃設計提供了明確的樣本參考。

其次,對於群眾反映的問題,相關單位應及時妥善解決,並舉一反三。2019年,北京市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曾發佈統計分析,北京中心城五環範圍內52%的人行道有效寬度不足1米。2021年4月,北京市《步行和自行車交通環境規劃設計標準》實施,其中人行道的寬度最小值被設定為2米。而學校、醫院、商業區等公共場所集中路段上設置的人行道寬度最小值為4米。

對於一些因為涉及多方而造成的權責不清、管轄異議等“痛點”“難點”,各家企、事業單位也應以群眾要求為己任,坐下來認真交流研判,拿出可實施的整改方案。以上海“最窄人行道”為例,該處毗鄰的社區圍牆並未超出允許建設的範圍,周邊學校也確實有著高峰期家長接送子女的實際問題,屬地街道也沒有足夠許可權進行管理。如此一來,則需要交通部門、教育單位、街道辦與相關小區業委會一起坐下來協商出有效方案,並加強該條道路的交通管理和對家長車輛的疏導管理,在盡量兼顧各方訴求的同時解決好這一難題。

衣食住行,是民生領域微不足道的“小事”,但也是與群眾生活結合最緊密的“大事”。解決好“人行道上道難行”這類看似不起眼的“小問題”,才能真正讓群眾獲得“大滿足”,讓我們的城市生活更美麗。

特約評論員 周斌

上游評論投稿郵箱:sypl2020@163.com

西渝高鐵建設忙
西渝高鐵建設忙
2025-03-28 00:5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