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多名讀者向上海闢謠平台詢問:網傳“清明節不能問候‘早上好’”,是真的嗎?還有讀者說,有說法稱“清明節前後都不能問好,一直要到4月10日”,還說“今年是特殊年,要在意點”。
對於這類消息,大可一笑置之,更不用改變自己的問候習慣。因為不論是清明節前後,還是清明節當天,“早上好”“晚上好”等各種正常問候沒有違反任何民俗或禁忌。恰恰相反,每年清明節前後,“不能問好”的謠言都會捲土重來,就是為了博眼球,誤導公眾。
追溯“清明節不能問好”說法的由來,大概率是因為清明節有祭祖、掃墓的風俗。很多人覺得,這些場合比較肅穆,人們在寄託哀思,所以不適合問好。可是,一般的日常問候並不影響祭祖、掃墓的氛圍,也沒有民俗將此列為禁忌。當然,考慮到清明節祭掃的氛圍,極少有人會祝他人“清明節快樂”。
雖然不祝“清明節快樂”,但不是說清明節就不能快樂。在清明節,一句“踏青快樂”就是非常貼切的祝福語。因為清明的風俗並非只有祭祖掃墓,還有踏青出遊。自古以來,清明節就“身兼數職”。
“清明”本是二十四節氣之一,之所以從節氣變成了“節”,是因為在清明前後,有不少古代節日。從歷史文獻看,清明融合了上巳節、寒食節、秋千節等多個節日。這些節日的風俗習慣也一起併入了清明節,其中就有不少色彩明快的活動。
先看上巳節。這是古代一個講衛生、求健康的節日,最早起源於周代。最初的上巳日是一種干支紀日法,時間並不固定。自曹魏以後,固定在農曆三月初三。據《後漢書·禮儀志》,人們在上巳節“洗衣驅魔,去宿垢疢,為大絜”,意思是徹底清潔身體,能祛除不祥。王羲之《蘭亭集序》講的正是文人雅士在上巳節的活動。杜甫《麗人行》首句“三月三日天氣新,長安水邊多麗人”,更展示了上巳節淑女們爭相遊春的場景。
以《蘭亭集序》為靈感的舞蹈作品《永和九年》現場劇照。(董天曄 攝)
不難發現,上巳節不哀傷,而是充滿了踏青賞花的輕快。由於上巳節與清明時間相近,久而久之,不僅上巳節併入了清明,上巳節的活動也成為清明風俗。這一點,從歐陽修的《採桑子·清明上巳西湖好》裡能看到:“清明上巳西湖好,滿目繁華。爭道誰家。綠柳朱輪走鈿車。遊人日暮相將去,醒醉喧嘩。路轉堤斜。直到城頭總是花。”整首詞中沒有一點悲傷,而是充滿了春日出遊的熱鬧與快樂。
至於寒食節的由來,有多種說法。比較流行的一種是晉文公為紀念介子推,在其死難之日禁火寒食。雖然宋代以後寒食不再禁火,但吃寒食的習俗有所保留,包括吃青團也被認為是寒食節的習俗之一。寒食節與清明也相隔較近,最終合二為一,形成了清明節掃墓、祭奠、吃青團等風俗。
吃青團曾是寒食節的習俗之一。(任翀 攝)
被清明囊括的節日中,還有一個知名度不高,卻看到名稱就彷彿聽到笑聲的節日:秋千節。元代古籍《析津志》提到“遼俗最重清明,上自內苑,下至士庶,俱立秋千架,日以嬉戲為樂”,講的是遼代人們將打秋千作為清明的重要活動。明朝《酌中志》更是直接說:“清明則秋千節也”“坤寧宮後及各宮皆安秋千一架”。雖然秋千節的名字沒有流傳下來,但清明打秋千的習俗在不少地區得以保留。
可見,清明節並非只有肅穆,也有歡聲。在這樣的日子里,公眾大可不必被所謂的謠言誤導,不問候、不祝好。其實,掃墓與踏也可以兼得而且,古人也是這樣過清明。比如,清朝《大興縣志》就說:“清明日,男女簪柳出掃墓,擔尊榼,掛楮錢,既而尋芳擇地,歡飲而歸。”
踏青遊春也是清明節的重要活動。(李茂君 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