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電影史的著作雖視角各異,但往往以編年體例為軸,通過對經典影片的深入分析與導演群體的代際劃分,構建電影藝術流變與發展的敘事框架。這種研究思路在勾勒清晰的歷史脈絡的同時,無形中也框定了學術視野的邊界。
復旦大學周斌教授新著《百年中國電影文學史》(湖南文藝出版社)的獨特價值,恰在於其掙脫了傳統編史的角度和思路。本書以電影文學為稜鏡,重構百年光影長河,將研究重心從銀幕美學轉向劇作文本,開創性地建立起“電影文學史”的學科範式。全書不僅系統梳理了電影文學(包括電影劇作、電影本事、電影故事、電影小說)的演進軌跡,更通過多位劇作家的創作譜系,揭示出電影文學對影像美學的深層滋養。
相較於側重導演中心論的傳統影史研究,本書展現出了與眾不同的學術品格:在史料維度,首次系統整合散佚於各處的劇本文獻,構建起完整的電影文學檔案庫;在理論維度,通過對“影像文學性”的強調,為中國電影學派的理論建設注入新動能;在方法論層面,採用了文學與電影的雙向互文研究模式,為跨學科研究提供了典範樣本。這種以電影文學為經、影像為緯的書寫策略,不僅重新梳理了電影史研究的內容,更讓一度被輕視的劇作家群體得以重返學術視野的中心。
一
《百年中國電影文學史》聚焦20世紀中國電影文學的演變歷程,深入探討其與電影思潮、電影運動、電影產業及創作實踐的緊密聯繫。本書採用巨集觀描述與微觀剖析相結合的研究方法,在概述中國電影史發展走向的同時,評析具有代表性的劇作家及其作品,實現了歷史敘事與個案研究的有機統一。
全書最令人印象深刻的,莫過於其始終貫穿的一個核心理念:百年中國電影的演進歷程始終與時代浪潮緊密交織,其發展軌跡深刻映照了中國社會變遷的歷史脈絡。與一般電影史著作不同,《百年中國電影文學史》在每一階段都以一定篇幅介紹當時的時代語境,將電影文學置於具體的社會歷史背景中加以考察,從而揭示其與時代脈搏的深刻共振。
即使對於中國電影起步孕育發展階段(1896—1931),本書也關注了民族電影起步的特殊時代語境,強調了這樣幾點:帝國主義列強對中國的全面侵略不斷加劇,其在中國開設電影院、放映電影的行為,本身就是經濟侵略與文化滲透的雙重體現。然而,外國資本家在實踐中逐漸意識到,只有深入了解中國文化特質和民族心理,並適當回應中國社會現實,才能實現其經濟利益的最大化。這一認知促使他們開始吸納中國本土人才參與電影創作,這一轉變在客觀上為中國民族電影的產生提供了重要契機。
通過深入考察時代洪流與中國電影發展的互動關係,本書展現出獨特的學術價值。它不僅避免了將中國電影孤立於時代語境之外的研究局限,也沒有簡單化地強調電影的娛樂、教育或審美功能,而是以更廣闊的視野審視中國電影百年發展,為讀者理解特定歷史時期中國電影的獨特生態和創作面貌提供了新視角。這種研究方法既包含對電影作品的藝術評價,也有對劇作家創作局限的理解,從而揭示了時代發展對電影創作或顯或隱的影響,也深入探討了電影創作對時代形勢或深或淺的回應,構建起一個立體的研究框架。
二
本書從劇作的層面梳理百年中國電影的藝術追求之旅。例如,在中國電影起步階段,創作者雖以商業目的為導向,但他們也在探索並實踐電影的民族化表達。正如書中所言,“老派”電影人借鑒中國古典小說、通俗文學和戲劇,形成了獨特的藝術特點。改革開放后,中國電影創作呈現多元化發展,在民族化探索上取得新進展。這一時期,電影劇作更是迎來觀念解放和創作突破:擺脫戲劇式結構,借鑒西方現代電影技巧,大膽運用聲畫對位、多畫面等手法表現人物心理。這些創新不僅為觀眾帶來耳目一新的觀影體驗,也推動了電影界追求藝術創新。
20世紀90年代以後,中國電影進入“面向市場經濟的多元化發展”時期。本書深入分析了這一階段電影劇作的重要轉向:娛樂功能的凸顯和商業片創作的興起。作者梳理了這一轉變的時代背景,肯定了商業片的繁榮對於類型電影發展的推動作用,認可了部分電影的藝術成就,也敏銳地指出了其中存在的問題:部分作品類型定位模糊,難以兼顧藝術價值與觀賞性;一些影片存在內涵單薄、敘事拖遝、手法陳舊等問題,電影語言缺乏吸引力。書中提到,20世紀90年代前後,電影文學開始面臨尷尬處境:一方面,製片方為追求經濟效益而忽視文學部門的作用;另一方面,由於電影刊物轉向市場化運營,許多以發表劇本為主的刊物或停刊或轉型,導致劇本發表陣地縮減。這種狀況直接造成了電影文學創作的滑坡。
百年中國電影史,是一部跌宕起伏的藝術探索史。而電影文學(主要指電影劇作)作為電影創作的基礎,始終承載著時代的精神與藝術的追求。
三
本書在體例設計上獨具匠心,其階段劃分既清晰合理,又與百年中國歷史發展脈絡高度契合。在具體論述中,作者採用“時代背景—創作概況—發展走向—特徵分析—理論闡釋—代表性劇作家與作品”的框架,解析各階段電影文學創作的基本特徵,為中國電影文學研究帶來新的視野。
本書設立專門章節對鄭正秋、夏衍、田漢、梁信、劉恒等數十位重要劇作家進行了深入評述,是對編劇群體的系統關注和深度研究。此外,還對若干重大課題進行了深入探討:電影文學與時代形勢、觀眾需求、電影理論發展以及民族化探索的關係。這需要研究者具備廣闊的理論視野、深厚的歷史積澱,以及對電影編劇、電影美學、電影批評的全面把握,同時還要進行大量細緻的資料搜集與整理工作。正是這種嚴謹的治學態度和紮實的研究功底,才成就了這部體大思精的學術著作。
本書作者深刻認識到:“電影文學作為一種獨立的文學樣式,不僅為電影創作奠定了堅實的文學基礎,也為文學園地增添了新的品種。”這一論斷揭示了20世紀中國電影文學在電影史和文學史上的雙重價值,值得學界給予更多關注。因此,本書的重要意義不僅在於其史學價值,更在於它對電影創作者觀念的啟發,以及對觀眾理解與評價電影作品所產生的路徑指引。這種影響將超越時間界限,推動中國電影文學的發展與創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