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AI、短劇、《哪吒2》,在日前閉幕的第29屆香港國際影視展(FILMART),這三個詞彙的登臺率和存在感格外強。當然,這場舉辦於維港之畔的影視業盛事,每項熱門議題的出現都不是偶然,都指向對應的行業趨勢:
人工智慧這一新技術,正被導演、編劇、後期製作人員們積極擁抱,作為降本增效的工具,乃至創意靈感的來源。
短劇出身“草根”不久,已然席捲全球,並迅速重塑市場格局。即便是原先只做精品長劇的製作公司,也不得不躬身入局。
而《哪吒2》,以剛剛衝上全球影史第5的票房,對從業者們做了一次再提醒和再強調——華語影視產品最大的市場,始終是中國內地。
“技術、內容、市場的迅速改變,凸顯了跨地域、跨行業合作的重要性。”香港貿易發展局副總裁劉會平說,“香港作為中外文化藝術交流中心,理應推動更多這類合作。今年FILMART吸引了來自34個國家和地區的超過760家參展商,國際化程度越來越高。”
在這場以香港為中心樞紐的全球分工合作中,上海的參與愈發深入,並開始扮演舉足輕重的角色。
上海聯合展臺面積達180平方米,是去年的2倍。 胡幸陽 攝
2
去年,上海影視界帶著《繁花》這一滬港合作的代表力作,首次成規模地參與了FILMART。今年,上海的展臺面積翻了一倍,參展企業也翻了一倍。耀客文化、檸萌影視等來自上海的大型影視公司更是舉辦了專場發佈會,帶著《百花殺》《冰湖重生》《子夜歸》《三十而已·曼谷篇》等新劇,以及孟子義等諸多明星藝人集中亮相。
耀客文化CEO呂超在新劇發佈會上,用簡短的開場白解釋了這份“翻倍的積極性”:香港是華語劇走向世界最重要的基地之一。
這也是在場絕大多數人的共識。檸萌國際總經理陸雨評價,FILMART和ATF(新加坡亞洲電視論壇展覽會)是最有影響力、效率最高的兩個展。香港貿發局華東華中首席代表呂劍說,FILMART是一個“説明大家做成生意”的平臺。
背後的原因多種多樣。
呂劍認為,首要一點,香港的制度優勢讓全球客商到訪更便捷。香港對知識產權的保護也更到位,在香港簽訂單更令人感到有保障。
此外,香港的從業人員也更專業——比如FILMART對各展位的分貝數有著嚴格規定,而其他疏於相關管理的影視展往往演變成各展臺互飆聲量,最後沒人願意再去逛展。
陸雨則稱讚了FILMART密集安排發佈會的做法。在會場里,主辦方搭建了三個臨時劇院,參展商們可以申請在其中舉辦發佈會、論壇、分享會等。從早到晚,一場接著一場,幾乎無休,為期4天的展覽容納了近百場專題活動。
“我們原來只做展臺。6年前第一次來FILMART,抱著試一試的心態開了一場發佈會,沒想到效果奇佳。”陸雨說,“這個能充分展示產品內容的舞臺,為我們吸引了許多預期之外的買家、客戶,特別是一些以往‘夠不著’的海外頭部流媒體平臺。”
孟子義等諸多明星藝人亮相FILMART。 胡幸陽 攝
3
不過,香港的上述優勢和便利,對來自各國各地的FILMART參與者而言,其實大同小異。滬港合作要在諸多“某港合作”中脫穎而出,還要看上海能為香港帶來什麼,以及就此能延伸出哪些更深一層的合作空間。
新技術是一個方向。
製片人於志新此次受邀參加“人工智慧影坊系列”分論壇,她所在的上海紅鯉文化參與了《哪吒2》約1/4內容的製作。討論環節,於志新很快成為臺上的焦點,她分享道,AI生成內容能在前期美術風格探索時能提供一些説明、紅鯉自研的AI渲染系統能讓渲染速度加快數倍;但在特效製作方面,由於粒子交互問題難以解決,AI尚未參與其中。
但來自香港浸會大學的主持人、高級講師陳毅民對AI技術的應用前景似乎抱持相當樂觀的立場。他大膽提問:“《哪吒3》或其他未來動畫電影會不會全部由AI製作?”
對此,於志新謹慎回應,《哪吒3》中AI的參與度無疑會更高,但要實現全片由AI生成,還需攻克流暢度、一致性等關鍵難題。
“香港的影視從業者對擁抱新技術、新模式的態度更積極。”上海市廣播影視制作業行業協會秘書長於志慶說。通過FILMART,紅鯉文化也正接洽更多應用場景,這顯然是滬港合作的方向之一。
FILMART內四處可見的《哪吒2》元素。 胡幸陽 攝
4
另一個方向是市場。
呂劍在香港貿發局多個內地辦事處工作過,他認為上海最適合作為香港影視業進入內地市場的“最早的一站”,也是“最大的一站”。
“歸功於上海的國際化氛圍和良好的營商環境,不僅是影視業,香港的各行各業都習慣於從上海開始建立內地銷售體系。”呂劍說,“且上海的市場本身就足夠大、足夠受關注,在上海投放的產品,能獲得更好的櫥窗效應。”
呂劍提到了不久前重映的經典港片《花樣年華》。王家衛導演選擇將專門重制的“25周年導演特別版”放在上海首映,還邀請了胡歌、唐嫣等《繁花》劇組的主角參加,正是對這一觀點的有力佐證。
上海的影視公司也正為香港影視業打開內地市場。比如柠萌影視與TVB聯合開發的劇集,不僅在香港播出,還要再回歸本土市場。
從某種程度上說,上海扮演的角色與香港高度相似,互為對外對內的交流中心、開放樞紐。於志慶覺得,滬港影視業本就是一家人,因此這是一件源遠流長、水到渠成的事。劉會平則斬釘截鐵地說,香港和上海不會是競爭關係,一定是“1+1>2”的結果。
檸萌影視的發佈會。 胡幸陽 攝
5
當然,要形成滬港“雙中心”的格局,合作的廣度尤其是深度一定要再進一步。
過去十幾年間,大眾最熟悉的內地香港合作產品,包括香港導演導內地片、香港演員參演內地片等(或反一反)。在於志慶看來,這算不上“兩地合作”,最多是“一邊的人到另一邊打工”。
從今天的眼光看,兩邊的影視風格、市場喜好有著相當微妙的差別。以停留在表面的合作模式,生搬硬套搞出“港味陸片”之類不倫不類的產品,即便是名導、巨星,也往往會遭遇商業上的滑鐵盧。
於志慶正在推動更深入的交流合作——每年讓幾十名滬港青年到對家實地訪問、采風、交流,不僅在技術層面相互學習進步,更在情感上、文化上培育認同感、親近感,讓他們能創作出能風靡兩地的優質影視作品。
去年FILMART上,上海市廣播影視制作業行業協會與香港貿易發展局簽訂為期5年的合作備忘錄,共同搭建兩地交流合作平臺。今年,上海市廣播影視制作業行業協會又與香港電影製作行政人員協會簽訂了合作備忘錄,共同設立“青年影視聯合育才計劃”,定期舉辦滬港影視文化交流活動等。
去年熱播的《承歡記》,或是深層次合作的又一顆碩果。這部上海都市題材電視劇,改編自香港著名作家亦舒的同名小說,將香港的故事跨地域轉化到上海,引發熱烈反響。上海市文化和旅遊局、上海市廣播電視局副局長羅毅表示,《繁花》和《承歡記》通過深度整合滬港雙城的創作資源,樹立了合作新典範,展現出滬港影視合作的“巨大潛力與活力”。
隨著滬港兩地影視行業開展更廣泛、更高水準、更深入的合作,這樣精彩的“雙城故事”想必還會有更多。
耀客文化CEO呂超在新劇發佈會上做開場白。 胡幸陽 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