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發黴的橘子火了——在部分二手交易平臺上,有很多賣家將發黴的橘子作為產品銷售,標價從幾十元到幾千元。有的還標上了“適合做實驗用”“可用於研究、學習”等旗號。真的有人買嗎?
二手交易平臺上,發黴的橘子等食品都標註了高價。
上海闢謠平臺調查發現,這又是部分網民的嘩眾取寵之舉。高價銷售的發黴橘子,根本就是有價無市。這一鬧劇背後既是發帖者博眼球、求流量之舉,也暴露出部分平台的演算法缺陷——因為演算法會推薦類似“發黴橘子”的非正常商品,才令部分網民聞風而動。
溯源發現,部分線民之所以兜售“發黴的橘子”,大概率是受一則社會新聞“啟發”:去年梅雨季,浙江德清縣鄧女士發現家裡的一顆蘋果長出了白色蘑菇。她覺得新奇,就將照片分享到社交媒體,迅速引發網友關注,其中包括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真菌多樣性與分子進化課題組的研究人員。研究人員表示,蘋果長菌菇很罕見,具有研究價值,所以私信鄧女士,希望購買這個菌菇樣本。鄧女士表示,既然蘋果對研究有説明,願意免費提供,就將蘋果上的菌菇樣本寄給了研究人員。此後,課題組確認蘋果上的蘑菇是裂褶菌科的白參菌,具有食用價值,並以此培育出更多的白參菌,還寄了一部分給鄧女士,以示感謝。
可見,這是一則大眾生活與科研探索偶爾碰撞出火花的趣事,只是普通人支援科研的樸素之舉,並非刻意包裝導演的故事。但最近走紅的“兜售發黴橘子”卻以此為藍本,進行了過度演繹。
上海闢謠平臺與部分賣家聯繫,發現大部分都是為了引流而設置相關產品:有的本身就是銷售其他產品的商家,因為發黴橘子有流量,所以在自己的主頁設置相關產品,以便獲得平台推薦,增加自家商品的曝光量。還有的純粹是為了好玩湊熱鬧,或是使用網路圖片,或是將家中發黴的物品隨意標價。面對記者以買家身份的詢問,大部分商家都“已讀不回”;還有的直接在商品評論中表示,出手這些商品就是為了“好玩”。
有的商家直接表示“好玩”,有的則“已讀不回”。
進一步暴露“發黴橘子”是鬧劇的,還有相關產品的銷量——不論是幾十元還是數千元的標價,銷量都是零。
可見,兜售“發黴橘子”,壓根就是打著科研的幌子,博眼球,拉流量。
偏偏有線民看中了這些另類商品帶來的“流量”,不僅爭相賣“發黴橘子”,還有人曬出了“發黴大蒜”“發黴米飯”等待價而沽。更有一些自媒體開始“二創”,通過拍攝短視頻、撰寫文章等,編造出“發黴橘子具有科研價值,在二手平台售價上百元”等主題的虛假資訊,導致部分線民信以為真。
有些自媒體直接發佈資訊稱“發黴橘子在二手平臺能高價賣”。
然而,相關平台不僅不制止這些帶有演繹和誤導性質的行為,還通過演算法推薦,不斷將噱頭商品和謠言短視頻推送到使用者的首頁上。
為此,有官方媒體提醒公眾,不要隨意保留發黴的食品,也不要隨意培養黴菌,因為這些行為有很大的安全隱患。黴菌繁殖產生的孢子很容易擴散到空氣中,對老幼、免疫力低下等人群而言,這些黴菌孢子都是很大的健康風險:吸入黴菌孢子可能引發或加重哮喘和過敏性鼻炎,甚至導致肺部感染,引發咳嗽、呼吸困難、胸痛、肺炎、真菌性肺部感染等病症。
但是,僅僅有提醒還不夠。當務之急是從源頭出發,叫停相關商家和自媒體的嘩眾取寵之舉,並督促相關平台承擔審核清理職責。
對那些兜售“發黴商品”的商家和“二創”自媒體來說,“好玩”不該成為造假的藉口。他們罔顧科學,不僅傳播了危險的生活方式,還誤導了大眾對科學研究的認知,應當承擔相應的責任。
至於平臺,也不該為弄虛作假行為提供溫床。“發黴橘子”走紅,平臺難辭其咎。演算法推薦讓相關商品和內容廣泛傳播,直接催生了賣家和自媒體的造假動機。所以,交易平台應當承擔起審核責任,及時清理下架那些沒有科學依據、單純以博眼球為目的的商品。短視頻等社交平臺也要拒絕那些“二創”產品,避免更多的網友被噱頭和虛假資訊所迷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