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早的“淮南牛肉湯”,竟然在這裡?
更新于:2025-03-26 05:32:04

安徽省淮南市壽縣,古稱壽春,西元前241年,楚國遷都於此,這是楚國最後一座都城。

兩千多年過去,在楚壽春城遺址向東約15公里處,沉睡的武王墩墓地漸漸揭開面紗。這是迄今為止經科學發掘的規模最大、等級最高、結構最複雜的楚國高等級墓葬。今年2月,中國社科院揭曉6項“2024年中國考古新發現”,武王墩戰國晚期一號墓名列其中。

“武王墩”為什麼重要?考古中發現了哪些重要資訊?3月23日,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館員、武王墩墓考古發掘隊領隊宮希成來到上海,與上海博物館副館長、研究館員陳傑一同分享新書《發現武王墩》。由東方出版中心推出的該書彙聚7位一線考古專家,從歷史、青銅器、木俑、文化等多個角度揭開楚文化神秘面紗,是國內第一本揭秘武王墩墓考古發掘的出版物。

《發現武王墩》新書分享會在朵雲書院·旗艦店舉辦。施晨露攝

安徽淮南武王墩一號墓的田野考古發掘工作已全部結束,共出土各類文物1萬余件(組)。根據墓葬規模和結構形制、出土文物及文字材料,對照歷史文獻綜合分析,可以確定墓主人身份為戰國楚考烈王。

考烈王是誰?他曾在秦國做“質子”,是秦王的女婿,后在春申君黃歇説明下逃歸楚國,繼承王位,成為楚國第39任王。楚考烈王執政25年的生涯中,東擴吳地,把楚國的版圖延伸到長江下游,即今天的“包郵區”江浙滬;救趙破秦,北伐滅魯;西元前241年,他領導了戰國史上最后一次合縱攻秦,失敗後遷都壽春。楚考烈王死後15年,楚國就被秦始皇所滅。

成語“毛遂自薦”“歃血為盟”“無妄之災”均和楚考烈王有關:毛遂隨趙國平原君出使楚國,面見的就是楚考烈王;毛遂此行成功,雙方歃血為盟;楚考烈王死後發生了王位之爭,春申君不聽“無妄之災”的警告,結果被殺。

《發現武王墩》

既然武王墩是楚考烈王之墓,為何不叫“楚王墩”?宮希成在現場解答這樁“懸案”。原來,當地有個村子叫王墩村,到底是村名在先,還是“武王墩”的命名在先,已不可考。當地把人工堆起來的高土堆稱為“墩”,在壽縣周邊,已確認的地面上能看到的較大封王墩還有將近30個,然而,“武王墩”在此前的文獻和地方誌中均沒有記載,最早的記錄是上世紀80年代所作的全國文物普查。這一封王墩是怎麼跟“武王”這兩個字掛上鉤的,有人猜測當年的守陵人稱墓主為“吾王”,“吾”就是“我”,久而久之成了“武王”;也有說過去村子里主要住著姓武和姓王的人家,但這些說法都沒有強有力的證據。

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館員、武王墩墓考古發掘隊領隊宮希成

對大眾關心的武王墩墓最新發掘情況,宮希成介紹,目前發掘的主要是武王墩墓的主墓一號墓。武王墩墓保留下一個比較完整的獨立陵園,這個陵園是由近似於方形的壕溝圍繞起來的,壕溝內的面積大約150萬平方米。陵園內,除了主墓一號墓,還有車馬坑、陪葬墓、祭祀坑等重要遺跡,其中車馬坑約148米長,是目前已知的楚國墓葬中最長的一座車馬坑,這些都有待後續發掘與研究。

在武王墩中發現了歷史上“最早的淮南牛肉湯”成為當地熱議話題,究竟是怎麼一回事?“淮南牛肉湯是當地特色小吃,味美實惠。在武王墩出土最大的鼎里,檢測鑒定出三頭牛和一頭豬,‘最早的淮南牛肉湯’就這麼流傳開了。”宮希成笑道。在武王墩出土的容器中,檢測出了豬、牛、羊、狗、魚類、植物、瓜果、農作物等,不過,所謂“牛肉湯”可能與人們想像的不同,“豬、牛、羊,被稱為‘三牲’,用於古代儀式場所,‘三牲’備齊是最高級別的祭祀。根據動物考古學的初步研究、檢測、觀察,這些豬、牛、羊應是帶肉放入的,並且煮過,但因為並非是人正常食用,因此煮得並不透——楚王肯定不是為了喝牛肉湯。”

武王墩和上海有什麼關係?陳傑談到,武王墩墓出土資料展現了楚文化在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歷史發展進程中的作用。戰國晚期,楚國勢力衰落,但向東擴展的過程沒有停歇,楚考烈王在西元前256年滅魯,將魯南、蘇北納入自己的統治區域,後遷都壽春,經過長期擴張、發展,長江與淮河流域大部分地區成為楚文化的分佈區。在上海及周邊地區大量戰國晚期的墓葬中,很多隨葬品受到楚文化的影響,武王墩墓中出土的文物、文字資訊與上海博物館中所藏楚竹書具有同樣非凡的學術價值,為探討楚文化對上海及周邊地區的文化輻射提供了實證史料,後續研究值得期待。

上海博物館副館長陳傑

人們何時能一睹武王墩考古成果的真容?宮希成介紹,武王墩考古遺址公園已按計劃開工建設,在遺址公園建成前也會考慮公開展出部分出土文物,希望更多人加入武王墩墓及楚文化的研究中。

“楚文化和上海淵源深厚,希望條件成熟時,能在上海博物館舉辦關於武王墩的展覽。”陳傑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