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上海市東方醫院疼痛科主任廖麗君團隊成功完成了上海首例大腿內側—鞘內嗎啡泵植入術,為一名腹部巨大腫瘤患者解決了癌痛問題。該手術突破傳統局限,針對腹腔腫瘤巨大、腹部皮膚張力極高而無法在腹壁植入泵體的患者,開闢了全新治療路徑,有望惠及更多癌痛患者,推動癌痛治療領域取得新進展。
來自上海的黃阿姨罹患腹腔粘液性惡性腫瘤,近日腹部疼痛難忍,即便口服了大量嗎啡類藥物,疼痛仍未得到有效控制,還伴有嚴重的噁心嘔吐,徹夜不眠,痛苦萬分。家屬見狀,立即將黃阿姨送至東方醫院疼痛科就診。
廖麗君對患者病情進行了詳細評估,考慮其疼痛為腹腔腫瘤巨大造成的牽拉疼痛、包膜脹痛及壓迫腹腔神經叢的神經痛等3個方面同時導致。鑒於患者疼痛劇烈,口服藥物保守治療無效,且阿片類藥物副作用越來越大,廖麗君決定為黃阿姨植入鞘內嗎啡泵,幫助其緩解癌痛。
廖麗君解釋,傳統的鞘內嗎啡泵通常植入患者腹壁皮下,但由於該患者的腹腔腫瘤巨大,宛如8個月孕婦,泵體無法按常規方式植入腹部。為儘快解除患者痛苦,團隊查閱了大量國內外文獻,發現當腹部不滿足泵體植入條件時,大腿內側可作為安全的替代植入位置。這一發現,為手術提供了新思路。
然而,這場創新性手術面臨諸多挑戰:首先是泵體植入位置的選擇。大腿皮膚相對緊實,若植入位置過於靠內側,會影響內收肌收縮活動,且大腿內側血管神經分佈密集,還需避免損傷較大的血管神經;其次是管道隧道路線的設計。國外僅有的一篇關於大腿置泵的報導中,採用經臀部繞行至大腿前內側的方式,雖可以避開腹股溝區重要的血管神經,但髖關節的活動易導致導管牽拉移位;最後是手術過程的設計。患者背後的穿刺點及切口,與大腿內側的切口無法在同一手術體位下完成,手術中反覆更換體位、消毒鋪巾,無疑增加了感染的風險。
為應對這些挑戰,廖麗君團隊結合腰椎核磁共振、腹部CT、皮下軟組織超聲、神經血管超聲成像等技術,為患者設計了獨特的手術方案:選擇L2/3穿刺,導管繞過髂前上棘及腹股溝韌帶中間偏外側,讓泵體置於縫匠肌內側、內收肌前內側。
術中,張金源醫生採用超聲引導下的精準神經根阻滯麻醉方式為患者實施麻醉,讓其全程清醒卻無痛感,保證其可自主更換體位,最大程度降低感染風險。此外,為避免神經血管損傷,手術團隊先用超聲掃查導管區域及泵體放置區域所有的皮下血管神經走形,在皮膚上標記,手術時快速細緻分離,保護血管神經。經過3小時的努力,廖麗君團隊順利完成了這例泵體置於大腿內側的鞘內泵植入術。
術后第一天,黃阿姨身體狀況明顯改善,原本極度不適的腹部疼痛已完全消失,疼痛評分降低至0—1分的輕微疼痛範圍。雖然傷口有輕微疼痛,但她已能安睡整晚,下床活動明顯增多,精神狀態有了大幅提升。
“此前患者通過服用大量阿片類藥物進行止痛,不可避免出現藥物耐受,而隨著鎮痛需求藥量逐漸增大時,其副作用會越來越大。”廖麗君介紹,“相比術前每日口服60毫克嗎啡仍無法控制疼痛,在經過鞘內嗎啡泵植入術治療后,患者每日的鞘內藥物用量僅需0.2毫克便可有效控制疼痛,還避免了頭暈、噁心嘔吐和便秘等副作用。”
慢性頑固性疼痛,尤其是晚期癌痛,口服嗎啡等阿片類藥物是常見的鎮痛方案,但在臨床應用中存在諸多難題,如頻繁爆發痛、噁心嘔吐、嗜睡、呼吸困難、頑固性便秘、皮膚瘙癢等副作用,患者難以耐受,還存在過度用藥危及生命、病情因素用藥方式受限、藥物受控開具不便、情緒抗拒用藥依從性不佳、用藥方案不固定、難以正確評估調整用藥及家屬管理困難等各種問題。這些問題使得60%以上的晚期癌痛患者無法通過口服阿片類藥物獲得良好的疼痛控制。
廖麗君表示,鞘內泵植入術作為疼痛科醫生最終極的鎮痛方案,其藥效相當於口服用藥的300至1000倍,不僅大幅降低藥量,還能更精準作用於靶點,鎮痛效果更佳。同時,在用藥管理方面,泵體可全自動給葯,背景劑量結合PCA即時加藥,醫生還能遠程監督用藥,這樣能在控制好患者背景痛的同時,更好改善其爆發痛或活動痛,使生活品質大大提高,即使生活不能完全自理的患者也能實現自動鎮痛。同時,得益於近兩年醫保政策的支援,長期使用鞘內嗎啡泵的費用甚至低於口服藥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