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身邊是否遇到過這樣的人?
他們極度關注他人的評價,對任何負面的反饋都顯得尤為敏感;
一旦受到批評,他們便會習慣性地反駁,而面對挫折時,更是容易陷入自我責備和沮喪之中。
在心理學上,這種現象被稱作“消極的認知偏差”:一種在認知過程中過度關注負面信息的傾向,它往往導致個人對自身價值和能力的低估或扭曲。我們不難發現,那些認知水準較低的人,往往伴隨著更為強烈的自尊心。
01認知越低,往往越急於證明自己
在《圓桌派》中分享了一個故事,主人翁應朋友之邀主持了一場婚禮。婚禮前,新郎特意飛往北京找到他,並反覆強調:“我跟親戚們說,你是我哥們兒,得知我結婚的消息,他們紛紛表示要親自來現場見證,並希望你來主持。希望你能給我面子,別讓他們知道我是花錢請你的。”婚禮盛況空前,轟動全城,然而事後新郎卻泣不成聲地透露,這只不過是他為贏得他人尊重而精心策劃的一場戲。他年少時因貧困而飽受歧視,渴望通過這場婚禮來扭轉他人的看法。哪怕需要編造事實,也要獲得外界的認可。
作家霧滿攔江曾言:“因他人的目光而糾結痛苦,並非自尊的體現,而是認知扭曲的障礙。”一個人的認知層次越低,越需要依賴外界的“好評”來支撐其自尊。而當你內心足夠強大,便不會輕易被他人的只言片語所動搖。楊天真放棄了經紀人這一光鮮亮麗的職業,轉而投身於大碼女裝博主的行列,此舉引發了諸多非議。有人尖酸刻薄地評論她在經紀人圈已難以為繼,不過是換個領域撈取快錢。然而,楊天真從未將這些評論放在心上,而是堅定地專注於自己的事業。她曾說:“人們之所以在意他人的看法,要麼是因為太閒,要麼是因為內心不夠強大。當你有了更重要的事情去做時,這些評價便不再重要。”
許多人在面對外界的惡意時,總會嘗試去解釋和證明自己的清白。但這樣的自證,其實只是在討好那些因偏見而對你產生惡意的人。一個人的認知層次越高,越能淡然處之,不將他人的看法放在心上。只有當你不再依賴外界的認可,才能真正成為自己命運的主宰。
02認知越低,往往自我意識越膨脹
在人們對是非對錯的評判中,體現了四種不同的心態境界:
最高境界是:深知自己的錯誤,敢於直面並立即糾正;
較高境界是:雖知有錯,亦能承認,但出於某些考慮,選擇不張揚;
較低境界是:明知有錯,卻拒不承認,更不容他人置喙;
最低境界則是:始終堅信他人之錯,從不自省自身。
在現實生活中,后兩者往往因固執己見而頻遭碰壁。
美國人際管理大師吉格,早期事業稍有成就后,變得目中無人。他常對同事的失誤嗤之以鼻,對客戶的嚴苛抱怨連連。任何與他爭辯的人,都會引發他的憤怒。隨著時間的推移,他的人際關係逐漸惡化,導致在短短5年內換了17家公司,也因此陷入了財務困境。直至一位新公司領導提醒他:“你應該注重提升自己的業務能力,而非與人爭鋒。”吉格這才開始反思,學會了接納不同意見。
幾年後,他基於自身經歷,創立了人際關係課程,成功成為暢銷書作家。
心理學中的“達克效應”揭示了一個現象:能力欠缺者往往難以察覺自身的不足,易得出錯誤結論並堅信其正確性。相反,高層次的人則更懂得虛心納諫,不熱衷於維護自己的“正確”。
正如前人所言:“一個虛心學習、經常反省自身缺點的人,在追求智慧的道路上會走得更快。”當一個人認知水準提升、視野開闊後,便不再固執己見,而是能夠兼收並蓄。這看似是對“自我”的放棄,實則是邁向人生新境界的起點。
03認知越低,越難以承受挫折的打擊
以饒雪漫的小說《離歌》中的毛北為例,這位曾一度被眾人矚目的優秀男孩,成績卓越,備受同學羨慕和父母寵愛,卻在高考這一關鍵時刻,因忘記帶准考證而陷入崩潰。他立下壯志要考入北大,卻因一次失誤而深感絕望,最終選擇了一條極端的道路,留下“我是個失敗者”的遺言,從窗戶一躍而下。
實際上,奪走毛北生命的並非失敗本身,而是他對失敗的錯誤看法。正如心理學家埃利斯所言,人們往往不是被事情本身困擾,而是被對事情的看法所困。不同的人對同一件事,會有截然不同的反應,其根源在於認知的差異。
認知低下的人往往只能看到眼前的困難和挫折,而無法看到長遠的機會和希望。相反,認知層次高的人,則更能接受生活中的不如意,並從中尋找進步的空間。例如,倪萍在央視初入職場時,面對領導的嚴厲批評,她並未懊惱,而是視為提升自我的機會。余華在寫作道路上多次遭遇退稿,但他並未因此灰心,反而以更加堅韌的毅力繼續前行,最終成為知名作家。
在《反脆弱》一書中,提出了兩種人生狀態:一種是像玻璃球一樣,一旦遇到挫折就摔得粉身碎骨;另一種是像橡膠球一樣,即使摔到地上也能反彈得更高。前者一旦受挫便陷入自我否定,而後者則能以彈性的思維看待一切,不斷學習和成長。
認知高的人,往往能放下自尊心,承受一時的失敗和漫長的低谷,最終救贖自我,成就自我。我們應該努力提升自己的認知層次,以更加寬廣的視野和更加堅韌的心態面對生活中的挑戰。
04 認知越低,越難以分辨是非與真偽
在資訊爆炸的時代,人們每天都被無數的資訊所包圍。然而,並非所有的資訊都是真實可信的。對於認知層次較低的人來說,他們往往難以分辨是非與真偽,容易被虛假資訊所誤導,甚至成為謠言的傳播者。
社交媒體上,時常流傳著各種聳人聽聞的消息,如“某明星婚變”、“某地發生恐怖襲擊”等。這些消息往往沒有經過證實,就被一些不明真相的網友瘋狂轉發。而一旦這些消息被證實為假,那些傳播者往往會成為眾矢之的,被指責為“造謠者”或“傳播謠言者”。
實際上,真正的問題並不在於這些消息的真偽,而在於人們是否具備分辨是非與真偽的能力。只有當我們具備了足夠的認知層次,才能更加理性地看待各種資訊,避免被虛假資訊所誤導。
在這一點上,我們可以向那些具有高度認知的人學習。他們往往具備獨立思考的能力,不輕易相信他人的說法,而是會通過多種渠道獲取資訊,並進行深入的思考和分析。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在這個資訊爆炸的時代中保持清醒的頭腦,避免被虛假資訊所迷惑。
05 認知越低,越容易陷入情緒化的泥沼
在人際交往中,我們時常會遇到各種矛盾和衝突。對於認知層次較低的人來說,他們往往容易陷入情緒化的泥沼,無法理性地解決問題。
例如,在工作中,當遇到同事的批評或指責時,一些認知層次較低的人可能會立即產生強烈的情緒反應,如憤怒、沮喪等。他們可能會與同事發生爭吵或冷戰,甚至可能會選擇辭職或報復。然而,這樣的行為並不能真正解決問題,反而會讓矛盾更加激化。
相反,那些認知層次較高的人則能夠保持冷靜和理性。他們會認真分析同事的批評和指責,並從中尋找自己的不足之處。他們會以積極的態度面對問題,並努力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只有這樣,他們才能在人際交往中保持良好的關係,並在工作中取得更好的成績。
我們應該努力提升自己的認知層次,學會以更加理性和成熟的態度面對各種矛盾和衝突。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在人際交往中更加從容和自信地應對各種挑戰。
寫在最後:
曾有人指出,自尊心過度強烈的人往往呈現出內在的脆弱性。這是由於他們尚未構建一套堅實的自我認知體系,因此內心缺乏穩定性。這種不穩定性使得他們在面對挑戰時容易感到不安和擔憂,一旦遭遇逆境,他們往往缺乏足夠的逆商來應對,從而傾向於自我放棄。當我們感受到內心的消耗和陷入自我懷疑時,除了默默地積累實力,更重要的是要致力於提升自己的認知水準。當我們站在更高的層次,擁有更廣闊的視野時,自然能夠從容不迫地面對一切挑戰,無論面臨何種困難,我們都能如劈山鑿河般堅定前行,最終迎來春風化雨般的成功。記得點讚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