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徒生誕辰220周年|他的童話裡,小孩看見奇跡,大人看見現實主義
更新于:2025-04-02 16:14:39

哥本哈根市政廳廣場

安徒生雕像

今年主題

“想像自由”

因為丹麥童話大師安徒生的生日,4月2日被國際兒童讀物聯盟(IBBY)定為“國際兒童圖書日”,今年也是安徒生誕辰220周年暨逝世150周年。

一個世紀前,作家鄭振鐸說,“安徒生的文字美麗而富有詩趣,他有一種不可測的魔力,能把我們從煩擾的人世間帶到美麗和平的花的世界、蟲的世界、人魚的世界裡去;能使我們忘了一切艱苦的境遇,隨著他走進有靜的方池的綠水,有美的挂在黄昏的天空的雨后孤虹等的天国里去。”

今天的我們是否還需要繼續閱讀安徒生?回看我們公號發過的文章,會驚訝發現許多作家訪談或創作談裡會提到安徒生。這個名字不僅屬於孩子,更屬於所有人。

《安徒生童話與故事全集》 石琴娥 / 譯

上海譯文出版社2025年版(文創為限量禮盒版)

兒童文學作家高洪波說,“由於安徒生的存在,我們的眼光才更加深邃,我們的情感才更加細膩,我們的世界才更加豐富。”

作家張煒說,“安徒生的作品天真、巧妙、精美、深邃和幻想,很多人就把他的作品稱為‘兒童文學’,將他本人看作‘兒童文學作家’,這就讓他不安了......他是為所有人寫作的作家。”

波蘭作家辛波斯卡說,“安徒生對兒童是非常認真的。他不僅跟他們講人生的快樂冒險,而且講人生的痛苦,人生的悲慘,人生經常不該有的失敗。他那些充滿稀奇古怪的生物的童話,要比今天成噸成噸的兒童故事更現實,後者苦苦追求真實性,躲避奇跡,視奇跡如瘟疫。安徒生有勇氣,敢於寫不快樂結局的故事。”

《安徒生童話選》周克希 / 譯

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25年版

兒童文學作家湯素蘭說,“在我的心中,安徒生是兒童文學的座標......兒童文學作家所有優秀的童話故事都是人生故事。正因為是人生故事,所以能喚起讀者的人生體驗。”

同樣在下面這篇來自兒童文學作家、上海師範大學教授梅子涵的文章中,講述了安徒生代表的兒童文學不僅屬於過去,更屬於未來。

兒童文學和未來世界

文 / 梅子涵

(刊於文學報2019年10月17日)

兒童文學和未來世界的關係是一個老舊也經典的論題。我們已經講過無數遍。已經用盡了一切的想像描述了它們之間的前因後果,甚至不惜以此來誇大兒童文學的意義。誇大兒童文學的意義也是為了加強說明兒童文學寫作、兒童文學作家的意義,可是無論如何誇大,仍舊還只是我們自己在誇大,整個的大文學領域和教育領域並不很在乎這種誇大和這種文學的意義。他們都崇拜安徒生,但是並不崇拜兒童文學。他們崇拜安徒生,本質上是因為安徒生偉大的世界名聲和文學位子,而未必真的是他寫的那些故事。在這一點上我看得很透徹。我自以為看得很透徹。我很希望大家認為我自以為看得很透徹也是你們的看得很透徹。

《年輕的安徒生》電影劇照

人類對於文學的需要從人類的幼年就開始了。我們可以把人類的原始狀態視為它的幼年期。那時的人類幾乎是赤身裸體,但是夜晚的時候,他們已經圍攏在山洞里的火堆邊開始聽故事。這是人類史的描述,我們不知道真假,但是我願意相信它的真實。而一個人的文學需求是從幼年便開始,從搖籃曲開始,所以現代的人類發明瞭幼兒文學、幼兒故事。我們的文學聆聽幾乎都是從這個搖籃里開始的,所以幾乎任何人都會懷念他的那個外婆或者奶奶,實際上就是懷念那個最早的文學講述人。

那個最早的講述人或者之後的兒童閱讀,是不是都有一個所謂的“未來世界”的目的呢?我看不是都有。這就如同每天給孩子吃奶、吃飯,並不都是明確地為了他們未來長得多高多壯,多聰敏、多優秀。

安徒生(左)與狄更斯

我們首先都是為了孩子不要餓著,吃得飽飽的。讓他們聽著故事笑起來,手舞足蹈。也就是說,為了這個上午、下午、晚上的度過,為了今天。生活里現實的人都會說:“先過了今天再說,不要想得太多!”在這個智慧的現實主義態度里,我們非常清晰地看見了灑脫的浪漫主義。所以真正的現實主義里總有浪漫主義,而真正的浪漫主義也總是粘連著現實主義。

兒童文學的寫作和閱讀首先是為了今天。種出糧食、織出棉布首先是為了現在的日子,為了生命度過。不要想得太多。卡羅爾在那條英國小船上講《愛麗絲漫遊奇境記》給三個女孩子聽,是為了那個下午的度過。不是為了英國女王也喜歡聽這個故事,不是為了後來成為童話經典對世界進行想像力和快樂精神的養育。可是後來女王聽說了,她興致勃勃也讀了這一個故事,這個故事也成為後來安排給所有孩子的童話奇境。格雷厄姆講《柳林風聲》給兒子聽,是因為兒子喜歡聽,後來美國總統老羅斯福也讀到了這個故事,他寫信感激格雷厄姆,也是感激這位英國作家為整個人類的孩子和大人創作了一條童話河流和生命風光。

1907年版《愛麗絲漫遊奇境記》插圖,亞瑟·拉克姆/繪

文學、兒童文學和未來世界的關係我們料不到,也不會刻意想著去料到。一個作家的寫作,最真切和基礎的目的里,也有為了自己的度過的含義,而不都是為了天空和大地的。

但是,既然你寫出了,別人讀到了,尤其是年幼的很空白的兒童們讀到了,他們就很容易被影響。他們被你的故事吸引,被情感牽動,喜歡你的語句,崇拜你的描寫,年紀大一些的孩子還記住你的名字,你對他成為了一個高高的存在。這一切,後來會變成他的什麼呢?

這都不一定。也各不相同。

但是它們的的確確會變成。

比如,成為了他們後來的想起。成為他們接收到的情感教育。成為他們性格、情懷的新的內容,比如,他們變得開朗,豁達,有大懷抱,大關懷,堅定,細綿,抒情,講究,幽默。故事中的人物的目標成為了他們的目標,他們更加努力了。故事人物的挫折成為了他們的提醒和警惕,他們變得節制,講規矩,守秩序,遵循世界的紅燈綠燈,不再重複那一隻大河邊的著名癩蛤蟆的荒唐。

每一個人不一樣,每一個人喜歡的文學種類和故事模型不一樣,所以他們會有各自的記憶,不同的吸收,成為他們生命未來世界的不同的組成部分。

安徒生創作的剪紙作品

兒童文學和未來世界,這第一個“未來世界”,是兒童的那個“內世界”。因為這一個個不一樣的內世界,才有了異常豐富和複雜的外世界,因為這小世界,才形成那大世界。無論這小世界有多少種,多麼難以歸納和排列,但是一個童年閱讀兒童文學,喜歡上文學和文學閱讀的人,長大之後,會和文學親近,文學會在他們的日常的拎包里,家庭的床頭和書廚,會在他們的日常交談和生活佈置中。文學不規定職業,但是一定會隱現於氣質。

對於人來說,有文學閱讀的生活,生活里有文學,有童話情景和詩的語句,已經就是氣質和教養,已經就是人的形象和面貌。

這一點,應該成為人類所希望的未來世界的普通人的形象和面貌,未來世界不需要讀書日,不需要再對人言告文學的意義。

是的,未來很長時間里,世界還是不可能那麼完美,人大概只能是一直朝著優美的境界進化。

安徒生童話正式誕生已經184年,他離開這個世界已經144年。他活著的時候,他的童話沒有流傳廣泛,也沒有被公認。但是至少在他離開了這個世界的144年裡,從西方到東方的兒童們,一代代,是漸漸熟悉了他的故事,漸漸熱情閱讀著的,已經家喻戶曉,成為精神美育的標準讀物,也成為童話象徵,而“童話”這個詞,也早就成為“美好”的象徵。

《柳林風聲》插畫

所以,文學、兒童文學和未來世界的關係,不會那麼直接,不會很迅速,不會異常明確地一二三四五。作為一個老派的經典話題,還會一直繼續討論。我也會很有耐心地參與討論。這個討論的本身意味了人類對於文學的看重和希望,意味了對於我們這個世界的強烈的關心和責任。

世界會越來越美好,因為人類終究有文學和藝術,人類是有能力創造自己的生命童話的,這是一個願望,沒有這個願望,文學、兒童文學的存在會缺少勇氣。人類自從誕生了兒童文學,就一直在這個願望裡。

新媒體編輯:鄭周明

配圖:歷史資料、出版社

這些平臺都可以找到我們,

可不要失聯哦

文學報新媒體

文學報

id : iwenxuebao

微信公號

@文學報

新浪微博

@文藝速效丸

小紅書

@文藝速效丸

小宇宙播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