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感覺到的疼痛是我們皮膚的神經末梢對力、熱或化學刺激的反應。魚也有這些神經末梢,但那並不意味著它們感覺疼痛的方式與我們一樣。人類的神經末梢傳遞信號是經由一個神經通路傳送到大腦的更高級中心,在那裡用我們稱之為疼痛的情緒體驗來辨認這種信號。
科學家已經證實,魚類的確擁有傷害感受器。但是,雖然沒有傷害感受器意味著無法感到疼痛,但擁有它們也不足以確保能感到疼痛。
在一項研究中,斯內登及其同事向魚嘴內注射了醋酸(即食醋)。這些魚表現出不適跡象,例如左右搖晃,在水箱壁上蹭鼻子,以及腮的開合率大大上升。當這些魚被注射止痛藥后,這些行為就減少了。
那些拒絕接受魚類能感到疼痛的人說,斯內登所做研究中的魚搖晃、摩擦,以及剛剛上鉤的大鱸魚掙扎只不過是一種本能反應,就像你的手猛地從熱爐子上抽離一樣——在你感到疼痛的前一刻。按照這種觀點,魚類的反應未必意味著它正在經歷與我們口中的疼痛類似的東西。
斯內登的其他實驗或許更有說服力。正如《魚知道什麼》一書所描述的,斯內登給斑馬魚注射醋酸,並在水箱中給它們提供兩個空間供其選擇。研究人員稱,其中一個是“豐富的”空間。那裡到處都是植被、可探索的東西和可供躲藏的地方。另一個空間則只有水。
不管這些魚是否被注射醋酸,它們都更喜歡“豐富的”空間。但當斯內登將止痛藥溶解在只有水的空間中時,被注射了醋酸的魚就會離開“豐富的”空間,大概是為了得到另一個空間中的止痛藥。巴爾科姆在書中稱,這表明魚類願意“為減輕疼痛付出一定代價”。
魚的腦不是那麼發達,而且沒有感知疼痛的相應部位,所以當神經末梢受到觸動時,它們並不會感知到一種疼痛的感覺,取而代之的是產生一種反射作用,而魚並不會從精神上理解為什麼有這種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