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自:陝西工人報
高源
點外賣已是當代人的生活日常,但許多人或許沒想過,那些外賣餐盒最終去往何處。筆者調查發現,北京市塑膠餐盒回收依舊存在堵點,“白色垃圾”治理亟待升級。
外賣平臺發佈的報告顯示,塑膠材質外賣包裝佔比高達80%左右,遠超紙質、鋁箔、無紡布等其他材質。而隨著市場競爭愈發激烈,外賣商家除了在菜品上搞創新,在包裝上也“卷”到了極致。分裝盒越來越多、一次性用品越送越全,體現出明顯的過度包裝勢頭。
外賣垃圾“產量”驚人,但都說垃圾是放錯位置的資源,若有機會“重生”,塑料餐盒也能“變廢為寶”。事實上,塑膠餐盒大多為PP塑膠材質,再生價值較高,回收加工成顆粒之後可廣泛應用於汽車、電子電器及家居等行業。然而,即便很多外賣餐盒標有回收標誌,能實現規模化回收的卻非常有限。現實中,外賣餐盒的最終處理大多仍是焚燒或填埋,給環境造成不小壓力。
新版《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條例》正式實施已近5年,北京市垃圾分類工作成果明顯。那麼,外賣餐盒回收的堵點為何依舊難打通?一來,分類不夠細。即便北京市一些地方已開啟外賣餐盒規模化回收,但在現有垃圾分類體系中,餐盒屬於被污染的塑料製品,按要求應被投到“其他垃圾”桶內,並沒有真正納入回收管道。塑膠垃圾分類不到位,直接影響了後續的回收再利用。
二來,餐盒“不值錢”。廢品能賣錢,自然不缺人分揀,而同屬廢舊塑料製品,外賣餐盒和飲用水瓶待遇卻大不同。不乏分揀員吐槽,“經常收一大包,才賣1塊錢”,收了之後還要仔細分辨帶不帶回收標識,實屬“費力不討好”。
三來,回收成本高。對於回收企業而言,增加一條餐盒處理生產線並不是問題,難點在於過高的其他成本。相比於紙箱水瓶等,外賣餐盒“又臟又佔空間”,回收利潤還不及運輸成本。由於帶有油污、食物殘渣的容器無法進入回收環節,外賣餐盒還多了清洗的步驟,也額外增加了很大一部分投入。換句話說,除非有很大的回收量讓企業“吃飽”,否則企業很難有動力開拓市場。
餐盒雖小,卻直指環保問題。解決這一棘手問題,顯然需要全方面發力。比如,針對企業清洗餐盒導致的成本增高問題,有無其他降本的空間?隨著人工智慧技術走向成熟,一些企業已經將AI融入前端回收中,大大降低分選拆解成本,這就帶來了新的想像空間。另外,垃圾“變廢為寶”還是後話,“源頭減量”有無更多文章可做?創新宣傳引導方式,並提供更多方便環保的替代產品,未嘗不是一個辦法。
總之,我們都是環境的受益者,也都是環境的建設者。各個環節都來獻計出力,將環保低碳理念融入日常,才能讓新的“白色垃圾”不斷減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