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要趁早。記者近日從南京航空航太大學瞭解到,該校物理學院本科生徐世傑雖然才大學二年級,但已經以第一作者身份在物理學領域國際權威期刊《Physical Review A》發表了兩篇論文,與此同時,他還獲得了南航本科生學術論壇冠軍、“群星”創新獎和國家獎學金等一系列榮譽。徐世傑告訴記者,自己重點鑽研的方向是量子力學,準備在未來的科研道路上與量子力學“糾纏到底”。
“物理是我與世界對話的方式。”這個自稱“i人”的大二學生,大一時開始接觸量子力學,量子糾纏這種超越經典物理的關聯讓他充滿探索欲。從大一開始,他便將興趣轉化為科研實踐,面對量子糾纏態製備的國際難題,創新性地提出基於絕熱快速通道技術(RAP)的解決方案,通過光頻RAP與微波共振技術的跨界融合,突破了光相位不穩定的技術瓶頸。兩篇PRA論文分別聚焦糾纏態製備的穩定性提升與控制場優化,審稿人評價其“填補了 RAP 在量子資訊處理領域的空白”。
年僅 20 歲的“00後”青年科研工作者,提出了全域激光驅動的脈衝序列方案。航太五院學術技術帶頭人、中國計量測試學會時間頻率委員會委員陳江高度評價徐世傑的科研工作:與工信部《關於推動未來產業創新發展的實施意見》中量子計算機研製的需求契合,有望提高導航定位精度和航太器自主運行能力,對構建自主可控量子資訊基礎設施也具有重要研究價值。
據悉,徐世傑的科研之路離不開南航物理學院“本科-碩士-博士”貫通式創新型人才培養模式的支撐。學院為每個本科生宿舍配備科創導師,徐世傑大二時就進入量子信息實驗室,參與國家重點研發專案,學院還支持其參加國際學術會議,與MIT專家開展深度交流。本科生學術論壇冠軍、國家獎學金等也是徐世傑來時路的見證。
徐世傑的研究已展現出廣闊應用前景。其提出的量子糾纏製備技術可將原子鍾靈敏度提升15倍,有望推動導航精度從米級邁向釐米級。目前他正帶領團隊攻關量子糾纏在原子鐘中的應用,並著手撰寫發明專利。“學院為我們提供了從基礎理論研究到模擬預研的全鏈條支援。”徐世傑表示,將繼續沿著量子科技方向深耕,為搶佔國際競爭制高點貢獻力量。
在南航物理學院,像徐世傑這樣的科研新星並非個例,2022屆本科生畢業生中就有一個宿舍四名學生人手一篇一作SCI論文引發廣泛關注。學院實行本碩博貫通人才培養模式打破了本科生與研究生培養的壁壘,讓有能力的學生能提前進入科研快車道,通過個人化培養方案,在本科階段就能參與重大科研專案,接觸學科前沿課題。
徐世傑的成長故事,正是南航物理學院“打造特色物理學科,培養明理精工英才”育人理念的生動寫照。通過本碩博貫通培養模式,學院正源源不斷地為國家戰略領域輸送具有國際視野的青年才俊,在量子科技等前沿陣地書寫著新時代的“南航答卷”。
揚子晚報/紫牛新聞記者 楊甜子
校對 盛媛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