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對手還是助手,醫生如何與AI“做同事”?
更新于:2025-03-30 10:14:53

  閱讀提示

  AI讓患者有了一定的醫學知識話語權,改變了就醫模式。有人擔心這會給醫生權威帶來挑戰,但也不得不承認,AI技術的應用有助於提升醫療效率和水準。面對挑戰,專業人士認為,有品質、有溫度的醫療服務是技術無法替代的。

  2月22日,一則“病人查DeepSeek后質疑治療方案”的視頻引發熱議。自DeepSeek(人工智慧大模型深度求索)推出以來,一些醫生遇到了患者直接拿著DeepSeek診斷方案前來就診的情況。

  “一位患者帶著DeepSeek開出的治療灰指甲的處方建議來開藥,開的都是常規用藥,還是比較準的。”今年2月,深圳的全科醫生孫醫生仔細查看一番后,按患者要求開了葯。

  隨著發燒感冒問AI、生病開藥問AI等現象日益常見,有關“AI給醫生帶來挑戰”等討論也隨之產生。AI問診靠譜嗎?AI技術會給醫療行業帶來哪些挑戰和機遇?記者對此進行了採訪。

  AI開處方責任歸屬難界定

  互聯網從業者張先生告訴記者,今年3月,他想要調理脾胃和睡眠,便拿著DeepSeek開出的中藥方到醫院找醫生抓藥,醫生看了一眼問道:“是不是AI開的?”“藥方看著有道理,但現實中醫生不會這麼開。”隨後,醫生對幾味葯進行了替換,重新開了藥方。

  還有網友表示,自己因胃腸炎嘔吐,DeepSeek開的葯是昂丹司瓊,網上查后才知道該葯是用於控制和預防化療、術后引起的噁心嘔吐。

  “總體而言比較靠譜,但還是需要醫生把關。”張先生表示,如果患者描述錯誤或漏掉資訊,DeepSeek給出的方子可能沒那麼準確,AI問診最大的問題是信源不夠,很大程度上依賴於使用者的描述能力。

  針對AI的問診風險,還有人表示疑惑:“如果開的葯出了問題,責任算誰的?”不久前,湖南省醫療保障局發佈通知,明確規定互聯網醫院嚴禁使用人工智慧等自動生成處方。

  北京清華長庚醫院醫學數據科學中心主任李棟表示,藥品處方直接關係到患者健康,在臨床上有著非常嚴謹的流程,包括需要詳細詢問病史,進行查體和必要的輔助檢查,考慮患者的年齡、體重、肝肾功能等,確保處方合法、規範和安全。

  “目前人工智慧技術在醫療領域的應用還處於發展階段,有一定局限性。按現有的法律法規,AI並不具備處方權,一旦出現問題,責任歸屬也確實難以界定,醫生仍然是處方權的唯一合法主體。”李棟說。

  AI助手提升醫護工作效率

  在北京大學首鋼醫院,打開“AI醫生助手”,點擊“生成住院病例小結”模組,複製病例內容后,選擇“調用AI大模型”選項,一份出院小結便自動生成。“以往寫一份住院小結要10分鐘左右,如今只要十幾秒。”一位醫護人員告訴記者。

  “DeepSeek的文字處理能力很優秀,能將臨床醫生從瑣碎的書寫工作中解放出來,處理核心業務。”北京大學首鋼醫院資訊中心主任余浩介紹,該“AI醫生助手”系統由技術團隊依託DeepSeek開源軟體的功能,借助醫院內搭建的伺服器自主完善製作而成,目前已經在修復重建科、全科醫學科、骨腫瘤科等多個科室投入使用,具體應用場景包括智慧問答、醫療知識檢索、文書報告錯誤檢測、門診病歷自動生成、疾病診斷編碼等。

  記者注意到,近期多地醫院引入DeepSeek,並通過當地語系化部署將其應用於臨床、科研、行政管理等多個場景。在李棟看來,AI大模型技術賦能醫療行業,相當於讓醫生有了“助手”和“參謀”。“尤其是醫學垂類專用的大模型,能為醫生提供更廣範圍的醫學資訊,幫助醫生更準確地診斷疾病、提供用藥治療方案。與此同時,也拓寬了醫生的視野,有利於加速臨床研究和推動醫學技術進步。”

  北京清華長庚醫院目前也已經完成DeepSeek-R1模型的當地語系化部署,上線了智慧助手。“智慧助手正式投入使用後將持續進行反覆運算升級,在臨床診療、醫學教育、科研支援和工作效率提升等方面實現多場景創新突破。”李棟說,AI大模型在慢病管理、院前到愈后的全週期管理、助推醫療資源下沉等方面也大有可為。

  醫療服務的品質和溫度無可替代

  今年年初,全國首個“AI兒科醫生”在國家兒童醫學中心北京兒童醫院正式上線應用。在10名患兒的診斷中,“AI兒科醫生”給出的建議與專家組會診結果吻合度較高。從智慧診斷到精準治療,甚至搶救生命的最前線,AI不斷延展醫療場景,重塑醫療服務鏈條。

  “AI讓患者有了一定的醫學知識話語權,進而改變了人們的就醫模式,醫生的工作流程和思維模式也會因此發生變化,需要不斷學習和提升。”余浩說,從積極的方面看,AI輔助不僅能為醫護減負,還能為年輕醫生和基層醫生提供更多深入學習的機會,讓其快速成長。

  李棟也認為,患者有了大模型作為“高參”,一定程度上會重塑傳統的醫患關係,醫生要適應這種轉變,積極擁抱AI。此外,醫生也要堅守醫者初心,無論科學技術怎麼發展,人文關懷都應該貫穿整個診療的全過程全週期,“提供有品質、有溫度的醫療服務,這是AI不能替代的”。

  隨著AI在醫療領域的廣泛應用,如何平衡技術創新與患者隱私保護,如何有效處理數據以滿足臨床科研需求,AI賦能醫療的邊界在哪等問題也亟待解答。對此,受訪專家呼籲,儘快制定和完善AI醫療相關法律法規,明確AI醫療的法律地位、使用邊界、安全標準和倫理規範,讓AI更好地服務於醫療。

  來源:工人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