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週刊丨木棉美食 花樣春味
更新于:2025-03-26 05:03:00

《海南日報》2025年3月24日B05版版面圖

  海南日報全媒體記者劉陽秀

  掰開木棉花萼,吮吸汁水,咀嚼花瓣……近日,在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霸王嶺片區,海南長臂猿在木棉樹上大快朵頤。這一幕被鏡頭捕捉后迅速衝上微博熱搜,引發網友熱議,“吃得好香啊,像在啃雞腿”“好可愛的長臂猿,好漂亮的花”……海南長臂猿開“吃播”,火了!

  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霸王嶺片區,海南長臂猿採食木棉花。海南日報全媒體記者李天平 攝

  每年2月至3月,是霸王嶺片區(範圍涉及昌江、白沙等市縣)木棉花開得最艷的季節,火紅的木棉花如火焰般點綴山野,不僅吸引遊客紛至遝來,還成為長臂猿的“盤中餐”。其實,海南民間有用木棉花製作美食的傳統。從一杯香茶,到一桌佳餚,再到花和米的美味傳遞,木棉花的食用經濟價值正在一步步被解鎖。

  一杯茶

  大自然饋贈的春味

  “先坐下喝杯木棉花茶吧。”3月20日,在昌江黎族自治縣七叉鎮黎家情農莊里,老闆鍾萬春端上剛泡好的木棉花茶,熱情招待前去吃飯的遊客。茶水湯色明亮,升騰的熱氣散發著淡淡的花香。

  在昌江,用木棉花煮茶較為常見,但其中也有不少學問。“我們一般用干花的花蕊來煮茶,這樣比較清甜可口,直接用鮮花煮會有酸味。”研究木棉花吃法多年的鍾萬春,有自己的“茶秘方”。他告訴海南日報全媒體記者,煮好一壺茶不僅要對原材料進行處理,還要在選花上下功夫,“要選那些紅紅的花,煮出來的茶色才比較好看”。

  為何要煮,而不是直接用開水泡?原因很簡單,“必須要煮才能出茶色、茶味,不像紅茶、綠茶,用開水泡就好。”一旁的七叉鎮霸王嶺社區黨支部書記米良善也加入了群聊。他介紹,以前當地居民大多是用整朵花煮茶,如今越來越多人養成了飲用木棉花茶的習慣,部分人嘗試煮茶時僅取花蕊,以免花瓣絨毛帶來澀味。

  木棉花朝上生長,花萼內“藏”有一些花蜜。“小時候我們有時會爬上木棉樹摘花,用管子插進去吸食花蜜,也就是視頻里長臂猿喝的汁水。”米良善是昌江本地人,從小就懂得木棉花的多種吃法,“木棉花茶是原生態食品,有多方面功效”。

  據瞭解,木棉花具有葯食兩用的特點,它富含鈣、鉀、鎂、鋅等元素,用來煮茶做湯食用,有利於清熱祛濕、解毒涼血。我國華南地區民間常用木棉花製作涼茶。

  “買木棉花茶嗎?5塊錢一杯,很甜的。”近日,在叉河鎮排岸村的木棉稻田邊,幾位黎家阿姐正在擺攤銷售木棉花茶,對著過往遊客熱情吆喝。得益於賞花季的客流,她們不僅實現了“在家門口增收”的願景,還讓許多人知道了木棉花的食用價值。

  一桌菜

  百變風味花樣新

  “嘩——”木棉花瓣裹著麵糊滑入油鍋,不一會兒便膨脹成酥脆的條狀物浮出油面。午飯時間到了,鍾萬春開始在廚房忙了起來,做的是店裡的招牌菜木棉酥,“很多客人喜歡點這道菜,覺得爽口又下酒”。話音剛落,鍾萬春隨手往油鍋裡撒了一點蔥花提香。

蜜漬木棉天婦羅。

  木棉酥是黎家情農莊“上桌率”較高的一道菜,也是鍾萬春的拿手菜。這道菜以木棉花瓣為原料,製作流程是:過水煮掉花瓣上的絨毛,然後裹麵糊油炸。“它的口感有點像炸酥肉,有的客人剛吃不知道是木棉酥,以為是炸酥肉。”鍾萬春笑著說。

  除了木棉酥,鍾萬春還會用木棉花做多種菜餚,比如功能表上的木棉煎蛋餅、木棉煲排骨湯、木棉燉羊肉等。不久前,他還摸索出了用木棉鮮花蕊炒肉的做法,讓顧客點菜又多了一種選擇。

木棉簸箕菜。

  其實,木棉花的美食潛力遠不止於此。木棉炒肉絲、木棉簸箕菜、臘肉炒木棉花、蜜漬木棉天婦羅、涼拌木棉花絲……近年來,海南大學生物多樣性與生態文化團隊潛心研究木棉花的食用價值,圍繞木棉花研製出十幾道菜餚,將木棉美食的創意推向極致。

  “我個人覺得蜜漬木棉天婦羅比較容易上手。”該團隊骨幹成員向文倩介紹了這道菜的製作過程:先把木棉花瓣洗凈,再裹上雞蛋麵糊,油炸出鍋后澆上蜂蜜或撒上椒鹽。她說,自己最喜歡的一道菜是臘肉炒木棉花,“花蕊的甜味中和了臘肉的鹹香,堪稱絕配”。

木棉排骨湯。

  為了讓更多人品嘗到木棉花帶來的“春味”,該團隊還創新推出了木棉餃子、木棉餡餅、木棉鮮花餅、木棉湯圓等。這些主食類木棉美食的製作流程相對簡單,風味也十分獨特。“木棉餡餅是用提前熬制的木棉花醬做的,木棉鮮花餅則參照了玫瑰花餅的做法,味道都很不錯。”向文倩說,他們曾在昌江舉辦的稻田音樂秀和少年宮科普教育活動中展示過其中幾種木棉美食,並現場講解製作方法,讓不少市民遊客驚呼“木棉花竟能吃出這麼多花樣!”

  木棉餃子。本文圖片除署名外均由海南大學生物多樣性與生態文化團隊提供

  一條鏈

  從花到米的美味傳遞

  木棉花的食用經濟價值,不僅體現在木棉美食中,還體現在生態鏈上。在昌江的田野間,木棉樹與稻田構成的“農林複合系統”,正悄然改寫傳統農業的形態。

  “木棉樹枝幹稀疏,不影響稻苗光照,為多種捕食稻田害蟲的動物提供食物來源和棲息場所,起到生物防治的作用;它的根系固土涵水,還可以聚集更多有益微生物且能有效抑制病原菌;落花化作肥料,能省下不少買農藥化肥的錢……”3月20日,海南大學教授任明迅在七叉鎮授課,為村民講解木棉和稻田是如何良性互動的。自2020年起,任明迅帶領海南大學生物多樣性與生態文化團隊在昌江研究木棉樹與稻田構成的“農林複合系統”。

  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稻”。這一系統孕育出的“木棉稻米”品質上乘、口感獨特,實現了從花到米的美味傳遞。任明迅的團隊發現,木棉稻米至少含有17種水解氨基酸,同時富含膳食纖維、花青素和礦物質,是綠色健康的生態產品。

  “木棉稻米很香。”向文倩說,“之前豐收的時候,當地人說稻田裡就有很濃的香味,起初我不信,等到做實驗去田裡取樣才發現是‘真香’,尤其是黑米和紅米。”她透露,經過長期篩選,目前昌江的木棉稻田“農林複合系統”主要種植白石黑米、白石紅米、紅芒等30多種黎族傳統稻種。

  近年來,在昌江農業農村局的支援下,叉河鎮和七叉鎮每年都會在早稻播種時節給部分農戶免費發放一些種子,鼓勵他們種植木棉水稻,這樣不僅能增加農戶的銷售收入,還能形成“木棉紅+稻田綠”的美麗畫卷,為鄉村旅遊帶來流量和“留量”。

  不滿足於眼前的花樣玩法,向文倩所在團隊計劃在木棉、稻米這對“黃金搭檔”上繼續做文章。“未來,我們將嘗試用木棉花瓣和木棉稻米製作木棉米茶。”

(海南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