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赴古鎮文化之約 《人文名鎮》今日開播
更新于:2025-03-26 05:00:41
由中央廣播電視總台央視綜合頻道推出的系列文化紀錄片《人文名鎮》將於3月24日起,在總台央視綜合頻道(CCTV-1)18:30檔播出,全景式呈現古鎮肌理中的文明密碼。

 

 跟隨鏡頭,我們將分別走進浙江湖州南潯古鎮、江蘇太倉瀏河古鎮、四川廣元昭化古城、雲南大理沙溪古鎮以及重慶龔灘古鎮,通過解鎖京杭大運河、海上絲綢之路、蜀道、茶馬古道以及川鹽古道這些璀璨的中華廊道,開啟一場文化名鎮的發現之旅。

 

 

古鎮,是中西方文化交流的活化樣本。

淩晨4點的老茶館和人來人往的雙交麵館里,不約而同地講述著1700多年來京杭大運河上的滄桑巨變。浙江湖州南潯古鎮,憑藉一縷蠶絲織就了“湖州一座城,不及南潯半個鎮”的商貿傳奇,也因此成為世界文化遺產地之一。

 

 

清末,南潯商人將生絲遠銷倫敦與紐約,一度主導著全球絲綢的定價。如今,對遊人開放的張石銘舊居裡藏著歐式的舞廳和壁爐;劉氏悌號中仍可見一面是中式白牆一面是西式紅牆的雙色牆體建築奇觀。東方的農耕文明與西方的工業文明在這裡縱橫交織,講述著一個江南古鎮與世界的故事。

 

 

 

 

古鎮,是守護與創新給出的時代答卷。

江蘇太倉瀏河古鎮,曾是鄭和七下西洋的“起錨之地”,更是古代江海貿易最知名的“六國碼頭”。

明清石板街上,百年爊鴨的鹵香與新式咖啡館的醇香交織;古法造船技藝複刻的鄭和寶船與輸送量躋身全球20強的太倉港共同沐浴著長江入海口的明媚朝陽。

 

 

從古代航海壯舉到現代海洋經濟,瀏河人積極融入“一帶一路”倡議,奏響“海上絲綢之路”的古今交響,書寫著“江尾海頭第一鎮”向海而生的時代傳奇。

 

 古鎮,是歷史照進現實的煙火長卷。街角茶館里的驚堂木一響,說書人用聲音類比戰場的非遺技藝帶我們回到了真實的三國。今天的四川廣元昭化古城,不僅是研究三國歷史的活態標本,它還以蜀道要沖的優勢支撐了秦橫掃六國,成為中國最早實行郡縣制的地區之一。

 

 

2300多年來,無數中國人耳熟能詳的真實歷史續寫在這座面積僅有0.29平方千米的川北小城。在這裡,猶如迷宮般充滿逛街樂趣的丁字街巷,寫滿古人的軍事防禦智慧;城牆以及民居外牆的磚縫中,竟能尋到穿越千年的漢代精美畫像磚;熱辣滾燙的魚火鍋、奇妙變身的鮮韭黃、擁有陝西米皮基因的川味涼麵,更是讓遊人品嘗到中原與巴蜀文化碰撞出的人間煙火。

 

 

古鎮,是自然生態與人類智慧的千年共生。

400年前的一次山體垮塌堵塞了烏江航道,讓重慶龔灘古鎮意外成為川鹽古道上的黃金樞紐。纖夫與背夫雲集於此,絕壁上修築吊腳木樓,門戶前點亮引路“鹽燈”,打更人敲響防火警鐘,陝商入川帶來多元文明。如今,重慶龔灘古鎮因水利工程而整體搬遷,中國工程師用歎為觀止的工程精度,在新址上完整復現了古鎮原貌,成就了懸崖絕壁上全新的“百里烏江畫廊”。

 而同樣是“因鹽而興”的雲南大理沙溪古鎮,可謂茶馬古道上一處充滿傳奇的千年驛站。客棧裡暗格密佈,筷子筒裡藏貼身匕首,來往於西南腹地的馬幫商隊利用盆地地形與河谷通道,在危機四伏中實現了“北接西藏,南通東南亞”的物資中轉,四方街上的“十字路口”見證了古道運輸線上的商貿繁榮。巧妙加工不易黴變的餌塊以及可圍爐煮飲的飛鹽茶,都曾慰藉了長途跋涉的靈魂,“壓縮餅乾”“網紅鹹奶茶”在古代就這樣被具象化了。

 

 

紀錄片《人文名鎮》聚焦一個個“人”的故事,個體的鮮活命運與古鎮深厚的文脈交織,詮釋出“人文”二字的溫度。古鎮歷經千年依然“活著”,其精神內核不在飛簷黛瓦,而在代代守護者對歷史文化的傳承、對風土人情的守護和對創新發展的追求。

 

 

《人文名鎮》是中央廣播電視總台秉承“以文塑旅、以旅彰文”理念精心打造的文化節目品牌,在推動文化和旅遊融合發展的同時,深入挖掘宣傳一批亟待保護的古鎮文化遺產,真實記錄古鎮的歷史風貌與人文底蘊,推動古鎮在保護中發展、在發展中保護,讓古鎮在新時代的光影中實現活態傳承,延續中華民族精神根脈。

3月24日起,CCTV-1 18:30檔,鎖定系列文化紀錄片《人文名鎮》,跟隨鏡頭打卡古鎮,見證中華文明千年流轉的永恆魅力。

 

(央視新聞用戶端)

  
黃河老牛灣開河
黃河老牛灣開河
2025-04-01 09:32:59
再傳捷報
再傳捷報
2025-04-02 01:16:56
人機共創|AI+萬物=∞
人機共創|AI+萬物=∞
2025-04-02 12:39: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