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我國超重肥胖問題日益嚴峻,肥胖不僅增加糖尿病、心腦血管疾病、骨關節病風險,甚至與部分癌症相關。為此,國家衛健委啟動“體重管理年”行動,發佈《體重管理指導原則》,宣導科學飲食。讓我們來看看科學減重“十要十不要”:
科學減重“十要”
1
要控制總能量攝入
減重需遵循“熱量赤字”原則,建議每日能量攝入男性1200-1500kcal、女性1000-1200kcal,或較基線減少500-1000kcal。可通過減少精製主食、高糖高脂食物實現熱量控制。
2
要主食以全穀物為主
全穀物(如糙米、燕麥、藜麥等)富含膳食纖維,可延緩血糖上升並增強飽腹感。推薦每日主食中全穀物佔比50%以上,減少精白米面攝入。
3
要多吃蔬果和低脂蛋白
每日蔬菜不低於500克(深色葉菜佔半),水果200-350克,優先選擇魚蝦、去皮雞胸肉等低脂蛋白,大豆類食物可補充植物蛋白。
4
要定時定量規律進餐
三餐供能比推薦3:4:3,晚餐宜在17:00-19:00完成,避免夜宵。重視早餐,避免漏餐引發暴飲暴食。
5
要細嚼慢咽
每口咀嚼30次,延長進餐時間至半小時,可減少總食量並增強飽腹感。
6
要改變進餐順序
按“蔬菜→肉類→主食”順序進食,減少高熱量食物攝入量。
7
要多喝白水,少喝含糖飲料成年男性每日飲水量1700ml,女性1500ml,以白水為主,少量多次飲用。
8
要保證充足睡眠
每日至少7小時睡眠可調節脂肪代謝,避免“過勞肥”。熬夜會擾亂內分泌,加劇肥胖風險
9
要適量運動
每周至少150分鐘中等強度有氧運動(如快走、游泳),搭配2-3次抗阻訓練。每小時靜坐後起身活動3-5分鐘。
10
要選擇健康零食
優選水果、堅果、無糖優酪乳,避免高糖糕點。零食攝入量需控制,不影響正餐。
科學減重“十不要”
1
不要吃高能量密度食物
避免高能量密度食物(400kcal/100g以上)如油炸食品、含糖烘焙糕點、肥肉等,易導致熱量超標。
2
不要過度節食
盲目追求“快速掉秤”會流失肌肉,降低代謝率。合理減重速度為每月2-4kg。
3
不要依賴極端減肥法
生酮飲食、輕斷食等需專業指導,不適合所有人。科學減重應基於營養均衡與熱量控制。
4
不要過量飲酒
酒精熱量高達7kcal/g,且飲酒易引發食慾失控。減重期間建議嚴格限酒。
5
不要久坐不動
靜態生活方式是肥胖主因之一,每日靜坐時間需控制在4小時內。
6
不要過量攝入鹽油糖
每日鹽不超過5g,油20-25g,添加糖低於25g。使用定量調料工具輔助控制
7
不要忽略早餐或晚餐進食過晚
漏餐易引發低血糖、膽結石、代謝紊亂等問題,晚餐過晚(超過20:00)影響消化與脂肪代謝。
8
不要狼吞虎
快速進食會攝入過量食物,大腦飽腹信號延遲,增加肥胖風險。
9
不要依賴單一食物減肥
如“只吃水果”或“完全斷碳”,會導致營養失衡,反彈風險高。多樣化飲食才能保障健康。
10
不要忽視體重監測
定期測量BMI(正常範圍18.5-24)脂肪百分比,超重者(BMI≥24)建議就醫或參與專業減重計劃。
科學減重,從日常點滴開始
國家衛健委推出的“體重管理年”行動,不僅提供權威食譜,還通過設立醫院減重門診、開發科普表情包等方式,構建全社會支持體系。減重不僅是個人健康需求,更是降低醫療負擔、提升全民生活品質的重要舉措。記住:“管住嘴、邁開腿、睡好覺”——健康生活,從我做起。
內分泌肥胖減重門診
|
週一下午
週三下午
週五上午
供稿:奚劉清、彭 舟
審核:黃 珊、王雪婷
校審:戴 雲
預約就診請關注公眾號:
(配圖源自網路,如有侵權請通知刪除)
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同仁醫院
歡迎關注同仁醫院官方微信服務號
特別聲明:本文經上觀新聞用戶端的“上觀號”入駐單位授權發佈,僅代表該入駐單位觀點,“上觀新聞”僅為資訊發佈平臺,如您認為發佈內容侵犯您的相關權益,請聯繫刪除!
【來源:上觀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