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腎臟還好嗎?
更新于:2025-03-25 23:10:07

  原標題:你的腎臟還好嗎?

  腎臟,人體內不知疲倦的清潔工,不足拳頭大小的它,每天要處理約180升原尿,相當於將全身血液過濾60次,然後將代謝的廢物轉化成尿液排出體外。同時,還要平衡電解質,分泌激素維持骨骼健康與血壓穩定。所以,當你在熬夜狂歡、燒烤擼串、放縱飲食時,這位清潔工正經歷著高強度工作。然而,我們中的大多數人,甚至從未認真看過體檢報告上名為“肌酐”的數值。

  肌酐是肌肉在人體內代謝的產物,主要由腎小球濾過排出體外。因此,血肌酐值能夠反映腎臟的濾過功能。當腎臟受損,腎小球濾過率下降時,血肌酐濃度會隨之升高。所以,血肌酐值是檢測腎功能的重要指標之一。

  在世界腎臟日到來之際,新華網特邀北京中醫藥大學第三附屬醫院腎病科主任劉蘭英,科普健康知識,一同看看你的腎臟還好嗎?

  無聲的危機識別腎臟發出的求救信號

  “肌酐是肌肉代謝的產物,通過腎臟排泄,其血液濃度直接反映腎小球濾過功能。”劉蘭英特別指出,“健康成年人的血肌酐正常值為男性0.6-1.2mg/dL,女性0.5-1.1mg/dL。當腎功能下降至正常的50%時,肌酐才會明顯升高,因此它是評估腎功能的重要指標。”

  “糖尿病、高血壓等慢性病成為主要誘因。”劉蘭英表示,約有40%的糖尿病患者最終會發展為DKD(糖尿病腎病),長期高血壓的患者中20%將出現腎臟損傷。所以,全球肾脏疾病负担的攀升与糖尿病、高血壓的流行密切相關。兩者通過代謝紊亂、血流動力學損傷和炎症反應協同摧毀腎臟結構,而早期篩查(如尿微量白蛋白)和綜合管理(血糖/血壓控制+SGLT-2抑製劑)可顯著延緩進展。

  腎臟疾病的早期癥狀往往隱蔽,容易被忽視。所以,如何自我觀察並及時就醫?劉蘭英認為,以下幾個癥狀是腎臟異常時發出的預警信號:

  尿色改變。深黃色尿可能是脫水或膽紅素代謝異常導致;紅色/棕色尿(血尿),可能提示腎結石、腎炎、泌尿系感染或腫瘤;液持續的泡沫尿可能是蛋白尿的徵兆。

  頻繁夜尿。夜尿增多(≥2次且量多)可能是腎小管功能減退。

  身體水腫。晨起眼瞼水腫可能是腎小球濾過率下降的表現。

  此外,不明原因的乏力、皮膚瘙癢、食慾減退等非特異性癥狀,也可能是毒素蓄積的信號。值得警惕的是,這些癥狀常與其他疾病混淆,需通過尿常規、腎功能檢查等專業手段才能確診。

  認知陷阱識破腎臟健康的誤區

  劉蘭英表示,“目前,全球慢性腎臟病(CKD)發病率持續上升,但公眾對腎臟健康的認知仍存在顯著不足。”

  根據調查數據顯示,我國慢性腎臟病的患病率高達8.7%-10.8%,患者人數超過1億,但知曉率僅有12.5%。多數患者早期無明顯癥狀,導致疾病發現時已進展至中晚期(如尿毒癥),增加了治療難度和醫療負擔。

  劉蘭英認為公眾普遍存在以下幾點對腎病癥狀的誤判:腰痛或浮腫常被直接等同於腎病,而實際上多數慢性腎病早期並無明顯癥狀,僅約10%患者會出現腰痛,浮腫更可能由心、肝疾病或營養不良引起。此外,泡沫尿常被誤認為是腎病的典型表現,但尿液中短暫泡沫可能因排尿過急等生理性因素導致,需通過尿常規檢測蛋白尿才能確診。值得警惕的是,“腎病是老年人專利”——糖尿病腎病可在確診糖尿病后10年內出現,遺傳性腎病(如多囊腎)患者中約50%會在60歲前發展為尿毒癥,兒童和青少年同樣面臨風險。

  此外,劉蘭英還從診療角度科普了常見誤區。中醫“腎虛”概念常被曲解為西醫腎病或性功能問題,實則涵蓋疲勞、怕冷等全身機能衰退癥狀,與腎臟器質性病變無直接關聯。更值得關注的是治療態度的兩極分化:一方面,患者因恐懼激素副作用拒絕使用免疫抑製劑(如治療腎小球腎炎的關鍵藥物);另一方面,盲目依賴“純中藥”治療,忽視含馬兜鈴酸成分的草藥可能加重腎損傷。科學認知強調:尿常規可發現90%以上腎病線索,早期控制血糖、血壓能顯著延緩病情,規範診療需在專業指導下進行。

  科學防護構建腎臟健康的防護網

  預防腎臟疾病需要從生活細節入手。劉蘭英建議:飲食方面,應嚴格控制鹽分攝入(每日不超過5克),減少加工食品和醃制品,同時遵循“優質低蛋白”原則,選擇魚、蛋、奶等富含必需氨基酸的食物;規律運動,每周150分鐘中等強度有氧運動不僅能改善代謝指標,還能促進血液迴圈,減輕腎臟負擔;對於糖尿病和高血壓患者,糖化血紅蛋白控制在HbA1c<7%、血壓維持在130/80mmHg以下是關鍵防線;慎用藥物,非甾體抗炎藥和部分抗生素可能損傷腎小管;吸煙會導致腎血管收縮;酒精的攝入會增加高血壓和尿酸的風險。

  總之,劉蘭英表示,高鹽、高糖、高脂肪飲食及久坐會通過高血壓、代謝紊亂和炎症反應等多途徑損害腎臟,而調整飲食、增加運動、控制體重和定期監測是預防腎臟疾病的核心策略。早期干預可顯著延緩甚至避免慢性腎病的發生。

  科技突破革新腎病診療模式

  現代醫學的進步為腎病防治帶來新希望。據劉蘭英介紹,人工智慧技術通過分析尿液和血液檢測數據,可提前預測腎病風險;遠端醫療系統實現了患者在家中實時監測血壓、尿蛋白等指標,醫生通過雲端數據動態調整治療方案。藥物研發領域,SGLT-2抑製劑和GLP-1受體激動劑的應用,不僅能有效控制血糖,還能顯著降低蛋白尿、延緩腎功能衰退。這些創新成果正在改寫腎病治療的歷史。

  中西醫協同探尋最優治療方案

  中醫在腎病治療中展現出獨特優勢。通過辨證論治,黃芪、丹參等中藥可改善腎血流、抑制纖維化;雷公藤多苷等製劑在減少蛋白尿方面效果顯著。中西醫結合治療模式既能發揮西藥的靶向作用,又能通過中藥調節整體機能,減輕激素副作用。例如,六味地黃丸可改善氣陰兩虛癥狀,真武湯對脾腎陽虛型水腫有顯著療效。但需強調,中藥使用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避免盲目服用偏方。

來源:新華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