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每個孩子的成長過程中,媽媽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
這不僅僅是因為我們在孩子早期生活中,花費最多的時間,更因為媽媽的一言一行,都可能深刻影響孩子長大后的性格和行為。
研究表明,媽媽的某些行為和習慣,直接塑造了孩子的性格特徵和心理模式。
而孩子的未來,受媽媽這3個習慣影響,你做到了嗎?
一:控制自己情緒
媽媽的情緒管理能力,是影響孩子性格的核心因素之一。
如果媽媽常常情緒波動、對孩子缺乏耐心,孩子可能會更容易感到不安,甚至在長大后也表現出較低的情緒穩定性。
哈佛大學的一項研究指出,兒童的大腦,尤其是管理情緒的腦區(如杏仁核和前額葉皮層),在0-6歲時,正處於快速發展的關鍵期。
媽媽如果能夠表現出穩定的情緒管理能力,那就能説明孩子的大腦以健康的方式發育。
當每次情緒失控時,我們可以怎麼做來管理自己的情緒呢?
●自我覺察
當情緒上湧時,我們可以覺察自己的情緒來源,避免將情緒直接宣洩到孩子身上。
比如有一次布谷媽走在前面找路,而布妞跟在後一聲聲尖叫:“媽媽!媽媽!”
當時布谷媽情緒一下就上來了,很想回頭朝她吼:“怎麼了?!”
後來布谷媽停了下來,開始察覺情緒來源:
“我著急查看路線,想要知道怎麼走。可是布妞一直在旁邊打擾。而且她磨磨唧唧導致我很難快速找到路,這種難以達到目標的挫敗感和被‘拖後腿’的感覺,讓我很煩躁。”
察覺到情緒后,布谷媽瞬間就沒那麼煩了,而是表達自己的情緒。
●適度表達情緒
接著,布谷媽盡量以平靜的口吻告訴她:“媽媽很想快點找到正確的路,你跟在我旁邊好嗎?有什麼事情等會再說。”
●其他應對方法
當情緒撲面而來時,我們還可以做幾個深呼吸。或者走開,讓自己冷靜下來。
二:有品質的陪伴
依戀心理學表明,早期的親子依戀關係,會直接決定孩子長大后的親密關係模式。
若媽媽能給予孩子充足的高品質陪伴,孩子會更容易形成安全型依戀。
這種安全的依戀模式,會使他們長大後更加自信、富有愛心,也更擅長維繫親密關係。
但是,高品質陪伴,並不意味著我們時時刻刻陪在孩子身邊,而是與兩個維度相關。
●可接觸
布谷媽觀察過很多媽媽和孩子的互動模式,發現很多孩子,即使在媽媽身邊,卻不與她親近。
比如摔了一跤,孩子卻不敢走到媽媽面前撒嬌,更不敢告訴她剛剛發生了什麼。
因為一旦媽媽知道他摔跤了,首先不是關心他這個人怎樣了,而是第一反應就責怪:
“你怎麼這麼不小心?告訴你多少遍了不要那樣走,偏不聽,現在好了,摔了吧?看你下次還長不長記性!”
這樣的孩子,往往在外面受了傷害,卻不會回家說,只自己默默承受。
想要培養安全感強的孩子,我們遇到事情,就要克制“責怪”的條件反射,而把注意力放到孩子身上了,他怎樣了?他是什麼感受?他需要什麼説明?
只有當媽媽讓孩子覺得,她是可接觸的,她是孩子的安全港灣,那孩子才會生出更多的安全感來。
●可回應
除了可接觸,還有一個維度是“可回應”。
比如媽媽陪在孩子身邊,卻全程忙著幹自己的事情,孩子叫她,她也只是口頭回應:“自己玩吧,媽媽沒空。”
當然,並不是說我們時刻要關注孩子。而是可以告訴孩子:“媽媽現在需要拖地、做飯,大概需要一個小時。一個小時後,媽媽能陪你玩10分鐘好嗎?”
讓孩子心裡有數,你什麼時候能回應他,那他心裡就會踏實,從而產生安全感。
三:堅持規則
斯坦福大學心理學家戴安娜•鮑姆林德(Diana Baumrind),提出了“教養方式理論”,其中“規則型”教養方式,被認為最有利於孩子健康成長。
規則型的家長,既有清晰的規則,也會對孩子的需求表現出足夠的理解和支援。
與之相比,過於嚴格(專制型)或過於寬鬆(放任型)的教養方式,可能導致孩子缺乏自律或責任感。
那怎麼做到“規則型”教養方式呢?
●設定明確的規則
我們需要在孩子還小的時候,就確立明確的規則。
比如看電視,每天只能看半小時;不可以玩爸媽手機;每天早晚刷牙等。
我們需要清晰地告訴孩子,什麼行為是被允許的,什麼是不可接受的,同時告訴他這是為什麼。
●堅持一致性
布谷媽一位朋友,她定的規則,可以說一天一個樣。
今天覺得孩子不能吃糖,過兩天孩子一撒嬌,又買一堆糖給他吃;
今天覺得不能讓孩子玩手機,過兩天又讓孩子玩個昏天暗地。
這規則反反覆復地變,到後來,她說的話,孩子都不聽了,每次跟她唱反調。朋友直說,不知道該怎麼管孩子了。
規則一旦設定,我們就要做到始終如一,不輕易妥協。只有堅定地執行,孩子才能從小培養好習慣,長大后我們也能省心不少。
媽媽的習慣,對孩子的性格影響,並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通過日復一日的互動和陪伴慢慢積累的。
不知道,這3個習慣,你能不能做到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