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弗勒斯·斯內普或許是《哈利·波特》系列中最矛盾的角色。儘管這個故事最初是為兒童創作的,但這位冷峻教授的形象卻驚人地複雜多面,他的故事線也成了該系列中最扣人心弦的部分之一。
在八部電影中,創作者們盡力展現七部原著的精髓,然而即便全力以赴,一些故事線還是不可避免地被遺漏。斯內普的故事就是個鮮明例子,原著中他的形象遠比電影裡刻畫得更為深刻,一些未能搬上銀幕的場景對塑造這一形象功不可沒。
多年來,莉莉和詹姆·波特的死因有多種說法。被指定為波特家族保密人的小矮星彼得最終背叛了他們,向伏地魔洩露了他們的藏身之處。
但實際上,要是沒有斯內普,伏地魔根本無從知曉波特一家的事。
電影沒有清楚解釋伏地魔是如何得知那個預言的,而原著中揭示,正是斯內普聽到了特裡勞妮的預言。他把消息傳給了伏地魔,伏地魔立刻認定,波特夫婦的兒子將是他敗北的原因。儘管斯內普沒料到會引發如此悲慘的後果,但這件事成了決定他此後一生的關鍵節點。
電影沒花太多時間解釋斯內普為何如此仇視年幼的哈利。後來哈利才明白,他的父親詹姆·波特在學生時代曾捉弄過斯內普。而原著中,他們的關係更為複雜,因為詹姆雖曾與斯內普有過嫌隙,卻也曾救過斯內普的命。
不過,斯內普本人對這段往事的看法倒也合情合理。
年輕時,斯內普偷聽到通往尖叫棚屋的秘密通道怎麼走。詹姆和他的朋友們常利用這條通道,在盧平變身狼人時幫他熬過難關。斯內普決定跟上去,結果離危險的狼人太近。詹姆在最後一刻救了他,之後斯內普被嚴令禁止向任何人透露同學變身的事。但斯內普認為,詹姆這麼做並非出於好心,而是為了避免被開除,說實話,他的這種想法也並非毫無道理。
在電影《哈利·波特與鳳凰社》中,哈利終於開始明白斯內普為何如此恨他。在冥想盆課程上,哈利偶然侵入斯內普的思想,看到他父親詹姆·波特年輕時捉弄教授的畫面。
這一發現讓哈利內心產生衝突,因為他一直認為父親高貴且善良。
然而電影中的這一場景遺漏了一個重要細節。
原著中提到,當時在場的不僅有詹姆一夥,還有莉莉。她試圖為斯內普辯護,卻被斯內普惡語相向,罵她是“泥巴種”。
在電影《鳳凰社》的拍攝初期,這一場景原本包含莉莉,但由於時長限制,她的戲份被刪減了。
伏地魔的話題對那些相信他已死亡,或者更願意相信他已死的巫師們來說,最為敏感。在三強爭霸賽之後伏地魔歸來,只有哈利親眼所見,許多人都不願相信一個 14 歲男孩的話。
電影中,很大一部分劇情圍繞哈利如何維護自己的聲譽,讓魔法界相信他所言屬實展開,而原著中有最直接的證據證明他所言非虛。
伏地魔歸來的鐵證就是食死徒們的黑魔標記。斯內普向魔法部長康奈利·福吉展示了自己的標記,成為證明伏地魔歸來的唯一確鑿證據。
斯內普和波特一夥敵對已久,他們的衝突一直影響著現實。
不幸的是,這導致了與哈利教父小天狼星·布萊克相關的悲劇。在《鳳凰社》中,小天狼星被迫藏身於他家族位於格裡莫廣場12號的老宅。那是個陰森的地方,滿是痛苦的回憶,因為小天狼星出身於極端純血統家族。由於無法離開老宅,他將其交給鳳凰社支配,好讓自己能有點用處。
電影裡,小天狼星公開談及自己的迷茫與無用感,而原著中,正是這種脆弱導致了他的死亡。
斯內普深知他的這一弱點,在探訪鳳凰社總部時,一有機會就向小天狼星提及。原著中,他尖刻地指出小天狼星出不了門,對鳳凰社幾乎毫無用處。這些話深深刺痛了小天狼星,以至於他決定前往魔法部與食死徒戰鬥,最終命喪當場。
斯內普有時可能心胸狹隘,但在關鍵時刻,他仍堅守自己的原則。
在《鳳凰社》中,他忍受著烏姆裡奇教授的統治,繼續教哈利冥想盆課程。哈利對斯內普明顯反感,卻沒料到教授暗中抵制魔法部的統治。
臨近電影結尾,烏姆裡奇要求斯內普審問哈利和他的朋友們,因為她發現了鄧布利多軍。斯內普說他的吐真劑用完了。這看似巧合,而原著中對此細節有更深入的揭示。
原來,斯內普一開始就從未給過烏姆裡奇真正用於審問學生的吐真劑。他給她的是安慰劑,冒充吐真劑。這一行為反映了斯內普的一個主要原則:儘管他慣於言語羞辱,但盡量不傷害孩子,也不讓別人這麼做。
在《哈利·波特》系列的最後幾部電影中,斯內普出色地完成任務,讓人覺得他完全站在食死徒一邊。被任命為霍格沃茨校長后,他消滅一切可能出現的反抗。這一時期成為學校最黑暗的時段,因為那些佔據教師崗位的卡羅兄妹常對學生懲罰。
然而,儘管需要隱藏身份,斯內普還是竭盡所能保護學生。原著中提到,憑藉他精湛的魔藥製作技藝,他避免了一些傷亡,總體而言,他本意是好的,沒有任由學生遭受過多傷害。
在最後幾部電影中,通過斯內普的回憶展現了他的真實本性,他把這些回憶傳遞給哈利。其中,他對哈利母親莉莉深沉而執著的愛顯而易見。但和故事的其他方面一樣,由於時間限制,無法完整展現情況的複雜性。
在斯內普懇求鄧布利多保護波特一家之前,他曾試圖說服伏地魔。他堅稱莉莉不是預言的目標,因為預言說的是她的兒子,還請求伏地魔放過莉莉。
令人驚訝的是,向來冷酷無情的伏地魔竟答應了他的盟友,真的給了莉莉一個選擇,但莉莉沒有拋棄兒子,而是為他獻出了生命。
電影試圖展現斯內普與哈利母親之間的聯繫,但原著對這段故事的挖掘要深刻得多。斯內普傳遞給哈利的回憶,不僅展現了他的愛,還揭示了他那句“泥巴種”帶來的後果。
讀者看到了斯內普的歉意,他試圖獲得莉莉的原諒,稱自己當時是氣話,並非真心。而莉莉反過來也為斯內普選擇的道路擔憂,很不喜歡他身邊的人。
從本質上說,正是在那之後,他們分道揚鑣。莉莉後來愛上了詹姆,而斯內普則愈發深陷黑暗。
和觀眾一樣,哈利起初堅信斯內普冷酷地背叛並殺害了鄧布利多。伏地魔要求鄧布利多死,斯內普接下了這個任務。後來哈利得知,是鄧布利多自己請求斯內普這麼做的,因為瑪律福戒指上的詛咒遲早會要了他的命。
原著對這一情節的動態發展描述得更清晰。鄧布利多最關心的不是自己的生命,而是拯救德拉科。伏地魔為了懲罰盧修斯的失敗,逼迫德拉科設法除掉鄧布利多,而校長希望能讓德拉科免於如此沉重的罪孽。
“這孩子的靈魂還沒有被完全玷污,”鄧布利多說道,“我不想讓它因為我而破碎。”
“那我的靈魂呢,鄧布利多?我的呢?”
校長解釋了其中的差別:德拉科如果動手,那是蓄意謀殺,而斯內普動手,是給予他仁慈,讓他免於漫長而痛苦的死亡。這個舉動將永遠改變德拉科,但斯內普不得不扛起這份重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