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萬步論”是錯的?60歲以後,每天走2千步才健康
更新于:2025-03-26 08:34:30

我們常常聽到一個健康理念,那就是“每天萬步走,健康到老”。

這句話曾經幾乎成了健康界的鐵律,大家紛紛以每天走一萬步為目標,跑步機上、健身房裡、手機計步器里,滿是“步數”的數位。

但等到60歲以後,突然發現,原來,這個“萬步論”其實並不適合所有人。

對的,你沒聽錯!現在有專家說,每天走2000步,才是最合適的。乍一聽,這個“2000步”是不是覺得太少了?不會是騙人吧!原來,這背後有著不少值得深挖的健康知識。

為什麼“萬步論”不適合60歲以後的人?

首先,我們得明白,隨著年齡的遞增,身體機能會發生明顯變化。特別是60歲以後,肌肉力量、骨密度、關節靈活性都會出現下降。

你看,年輕人健步如飛,膝蓋有勁兒,體力好;但是年紀一大,走上一會兒就開始腰酸背痛,膝蓋嗡嗡叫。萬步目標對他們來說,反而變成了一種負擔。

舉個簡單的例子,如果一個60歲的人像年輕人一樣每天走1萬步,想象一下他的膝蓋得遭多大的罪。

膝蓋里有軟骨,那些軟骨就像是關節的緩衝墊,幫助減少撞擊力。可是年齡大了,軟骨逐漸磨損,運動量一大,膝蓋就會感覺到“哎喲,別這樣啊,我受不了了!”

實際上,研究表明,過量的運動,尤其是高強度的長時間步行,反而會加速關節的老化,增加骨折的風險。

像我們常常說的“過勞死”,這在運動上也能找到類似的情況,尤其對老年人而言,超出自身能力範圍的運動,遠比缺乏運動更危險。

2000步,咋就合適了?

再看看“2000步”的設定。說到這個,大家可能會覺得很荒唐。2000步,感覺連在商場里隨便溜達一圈都能走完吧?這咋能帶來健康呢?

但事實是,這2000步,真的是根據科學數據來確定的。美國的一項大型研究發現,對於60歲以上的老年人,每天走2000步,既不會造成過度勞累,也能有效提高心肺功能,減少慢性病的風險。

並且,2000步的運動量對膝蓋的壓力相對較小,能夠保持骨密度,減緩骨質疏鬆的進程。

除此之外,每天2000步的運動量,能讓老年人的心血管健康保持在一個較好的水準。根據一項針對老人健康的長時間研究,適量的步行能有效降低心臟病和高血壓的發生概率。

2000步雖然少,但就是這種適量的運動,能説明老年人維持活力和健康。

別小看了這些“少量”的步數

那為什麼只有2000步就能有這麼多好處?因為這2000步,跟跑馬拉松的那種強度完全不同,它是一種“可持續”的輕運動。

對老年人來說,運動的目標並不是盡可能讓自己累得滿頭大汗,而是保持一種適中的狀態,避免對心臟和關節造成負擔。

就像做飯時調味一樣,鹽放多了太鹹,放少了沒味兒;走路也是如此,過多過少都不好,2000步恰好是“剛剛好”的那個分寸。

而且,2000步的運動量並不是一口氣走完的。你可以分散到一天中幾次來走,這樣還能增加靈活度。

比如,早上起床后,去散步;午飯後,溜達一會兒;晚上再輕鬆走走。分散的運動量不但能有效避免突發心臟負荷,還能改善睡眠品質,讓你晚上入睡時,躺在床上,心情愉悅,身體輕鬆。

走2000步如何保證效果?

光走2000步其實是遠遠不夠的。如果要讓這2000步真地達到健康效果,關鍵在於走的方式。比如,走路時要注意保持正確的姿勢。

很多人走路時低頭彎腰,仿佛在走台階,完全沒有意識到自己已經把腰椎給壓得像個“蹲姿”的足球運動員一樣。正因為如此,長期這樣走,不僅腰背會痛,膝盖、肩膀都會跟著吃虧。

正確的走路姿勢是,保持背部挺直,抬頭看前方,收緊腹部。步伐要自然,適中。

可以嘗試提高步伐的頻率,而不是單純的增加步數。走得“快”一點,但“輕”一點,這樣才是對自己身體最有益的。

此外,記得穿一雙合適的鞋子!那種硬邦邦的皮鞋或者拖鞋可千萬別穿上去走2000步。舒適的運動鞋,能有效減輕膝蓋的壓力,避免由於鞋底不合適導致的骨關節不適。

科學研究也支援適量運動

如果你還不信“2000步”的神奇效果,看看這項研究。哈佛大學公共衛生學院的研究人員發現,老年人每天堅持走2000步,可以顯著降低老年失智症的風險。

每多走1000步,阿爾茨海默症的風險就會減少13%。這相當於每周多走一兩次“輕鬆”的步行,腦袋就能保持更加清晰的狀態。試想,誰不希望在60歲以後,腦袋還清楚得像年輕人一樣?

那“每天萬步走”到底是怎麼來的?

好了,咱們再來說說“萬步”這件事的由來。其實,萬步並不是一開始就為“健康”設計的。最早它是由日本的步行器發明者提出的。

1960年代,日本有位博士發明瞭計步器(類似今天的智能手錶),他希望通過讓大家多走路,來提高健康水準。於是就提出了“每天1萬步”的理念。

但是當時並沒有詳細的科學數據作為支撐,只是以實驗數據和一些傳統的“健身常識”為基礎提出的。隨著時間推移,“萬步走”成為了全民的健康信條。

可你知道嗎?“萬步”這個目標並不適合所有人,尤其是年齡稍大的人,運動強度過大反而不利於健康。

健康的新方向:適量運動,保持靈活

歸根結底,60歲以後,適量的運動比追求步數更重要。每天走2000步,保持輕鬆自然,既能保持心臟健康,又能保護膝蓋和關節,最重要的是,它能夠讓你在年老時活得更有活力!

步數的多少並不是健康的唯一標準,那該如何科學判斷自己適合的運動量呢?

如果你覺得2000步仍然不足以滿足你的運動需求,那該如何科學判斷自己適合的運動量呢?答案就在於對自己身體的觀察。

我們可以通過感受來判斷——運動后不感到過度疲勞,能夠恢復迅速,睡得好,第二天身體感覺舒適,就說明運動量基本合適。

如果運動后總覺得累得不行,甚至有點氣喘吁吁,說明運動量已經超出了自身的承受範圍。

你也可以通過脈搏和呼吸的節奏來判斷。當運動量合適時,脈搏會加快,但不會讓你喘不過氣,呼吸平穩。如果感覺呼吸急促,脈搏跳動太快,可能就需要適量減少運動量了。

對此,您有什麼看法?歡迎評論區一起討論!

參考資料

[1]閆妍.這樣走路才算健身[J].湖南農業,2022,(12):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