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阿姨今年58歲,一年前被確診糖尿病,自那之後她就嚴格控制自己的飲食,這不敢吃那不敢吃,生怕吃多了會導致血糖上升,每天只吃些粗粮、青菜,聚餐的時候也是如此。
家人對此覺得很擔心,怕她長期吃的這麼清淡營養跟不上,但李阿姨不為所動,告訴他們吃肉會升血糖,依舊我行我素。
堅持了半年,去醫院複查發現血糖確實控制得不錯,但肌肉量嚴重不足,長期這樣發展會出現肌少症,後期可能會影響正常的日常活動。
醫生告訴李阿姨,肉不是完全不能吃,而是要有選擇地吃,這到底是怎麼一回事呢?
大家都知道肉類吃太多,容易誘發多種慢性疾病,這主要是因為肉類中的飽和脂肪含量較高,但科學家發現肉類中還有一種叫“血紅素鐵”的物質也會對人類的健康產生威脅,尤其是對糖尿病風險的影響更大。
這裡的血紅素鐵是指與血紅蛋白、肌紅蛋白內卟啉結合的鐵,容易被身體吸收,在動物紅肉、肝臟以及血液內含量很高。
2024年8月,美國哈佛大學陳曾熙公共衛生學院的研究人員發表在《自然》子刊上的一項研究,對美國204615名參與者進行了長達36年的隨訪,分析這些人群的血紅素鐵攝入量與糖尿病之間的關聯。
結果發現,膳食內血紅素鐵攝入量較高與2型糖尿病風險增加26%相關。紅肉(豬、牛、羊等肉類)吃得越多,血紅素鐵就會越多,如果限制紅肉的食用量,血紅素鐵的量也會相應地減少。而未加工的紅肉與2型糖尿病風險之間的關聯,65.6%由血紅素鐵攝入量介導。
另外,血紅素鐵攝入較多還與C肽、甘油三酯、C反應蛋白、胰島素血症等代謝、糖尿病標誌物狀況不佳相關。
無獨有偶,2023年6月,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的研究人員發表在《歐洲心臟雜誌》上的一項超500萬人數據的研究指出,每天多吃50g加工肉會導致糖尿病風險增加44%;即便是未加工的紅肉,每日多吃100g也與糖尿病風險增加27%相關。
不過,看完這兩個研究,大家也沒必要因噎廢食,紅肉是可以吃的,只不過不要吃太多罷了。
不少確診糖尿病的患者和文章開頭的李阿姨一樣,確診后什麼都不敢吃,每天只吃一些粗茶淡飯,其實這個行為並不正確,糖尿病患者並不是不能吃肉。
肉類含有豐富的優質蛋白質,其動物蛋白質更容易被人體吸收和利用,而且肉類中還含有豐富的維生素、微量元素,有助於增強人體免疫力,所以糖尿病患者是可以適量吃肉的。
不過,可以吃肉也不意味著可以使勁吃,糖尿病患者吃肉的時候注意這3點,不怕血糖飆升。
首先,要選對肉,建議糖尿病患者選擇肉類時優先以白肉為主。
白肉中優先選擇魚肉,魚肉含有豐富的優質蛋白質、不飽和脂肪酸,還有鈣、磷等礦物質,更重要的是它富含的Omega-3脂肪酸有益於心血管健康。建議每周可以吃2-3次魚肉。
也可以選擇像蝦肉、蟹肉、雞鴨鵝等禽肉,這些肉類內的蛋白質、不飽和脂肪酸、礦物質含量較高,且脂肪含量很低,補充營養的同時還不會攝入過量脂肪。
其次,選對烹飪的方式也很重要,烹飪肉類最好以蒸為主,避免燉肉。燉煮肉的肉類熱量較高,攝入后容易導致血糖上升。同時還要避免燒烤、油炸,以免讓肉類內的脂肪含量上升、營養破壞,對血糖控制不利。
最後要選對時間,最好是在早餐、午餐的時候吃。脂肪類的食物消化一般需要8小時左右,白天進食的話可以完全消化。而夜間吃肉則容易讓胃腸道負擔加重,也容易引起血糖上升。
需要提醒的是,有幾種肉建議糖尿病患者一口都不要吃,否則很容易導致血糖上升。
1、加工肉
加工肉包括有培根、香腸、醃制肉、熏肉、臘肉等,這些肉類在製作過程中會加入大量的鹽分,內里還有大量的飽和脂肪,長期過量適用不僅會引發高血壓,對會對血糖控制也會帶來較大的不良影響,嚴重還可能會導致糖尿病心血管疾病併發。
2、帶皮的肉
雞皮、豬蹄等動物皮的熱量和脂肪都很高,進入體內后很難消化,長期大量攝入容易讓身體肥胖、血糖控制不穩。
3、煎炸肉
肉類在煎炸的過程中會產生糖化產物、脂肪酸,這些物質進入體內會刺激胰島素分泌、葡萄糖攝取,增加胰島素抵抗、血糖上升的幾率。
4、動物內臟
豬大腸、豬腦、豬肝等動物內臟內的脂肪含量很高,進入體內后很容易轉換成葡萄糖,導致血糖上升。
對於糖尿病患者而言,控制飲食的前提是要保持膳食均衡,切不可盲目只吃素,否則會讓身體出現一些其他的異常。
參考資料:
[1] 《哈佛最新研究:每一口豬牛羊肉,都可能增加糖尿病風險!罪魁禍首你絕對猜不到》.中國醫學論壇報 2024年08月20日
[2] 《糖尿病人堅決不能吃的兩種肉,吃了血糖就高還易引發併發症!》.糖尿病同伴 2023年07月17日
[3] 《“糖友”肉食指南——這樣吃肉 不升糖 更健康!》.三峽大學附屬仁和醫院 2023年04月18日
聲明:文章內容僅供參考,故事情節純屬虛構,意在科普健康知識,如有身體不適請線下求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