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自:四川日報
首批南遷過冬的黑頸鶴、黑鸛陸續飛抵若爾蓋
春風中,迎來候鳥“返程高峰”
□納麼玖 卓瑪姐 四川日報全媒體記者 陳俊伶
氣溫回升,冰雪消融,3月中旬以來,四川若爾蓋濕地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工作群裡,時常收到南遷越冬的候鳥飛抵若爾蓋濕地的消息。記者從該管理局瞭解到,近日,若爾蓋迎來候鳥“返程高峰”,已有數千隻水鳥抵達保護區休憩、棲息。
共記錄到5000余隻水鳥,首批黑頸鶴和黑鸛抵達 3月17日,若爾蓋濕地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在花湖區域設置3處點位,開展鶴類等遷徙水鳥調查,對保護區域內春季遷徙鳥類的數量和種類進行摸底。
本次調查共記錄到水鳥24種,個體數量達5592只。與往年同期相比,本次調查發現水鳥種群穩定,數量增加2000餘只。
此外,首批21只在雲南、貴州過冬的“高原神鳥”黑頸鶴已於3月20日抵達若爾蓋。接下來,將有大批黑頸鶴前來“耍朋友”、產卵、訓練幼崽,在當地度過大半年時光。
大批量的國家一級保護動物黑鸛於3月24日來到若爾蓋濕地。“第一批黑鸛共有3個較大種群,數量超過80只。”四川若爾蓋濕地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科研科科長索郎奪爾基介紹,這些黑鸛主要從華南、西南和東南沿海地區飛來,它們在若爾蓋休憩、覓食,補充能量后,將於夏季前往西北荒原及山地周邊水域進行繁殖。目前,在若爾蓋境內休憩的黑鸛數量超過200只,創歷史新高。“鳥類都是‘用腳投票’,自己選擇合適的棲息地和中轉站。越來越多候鳥願意在此生活,證明這裡的環境宜居。”索郎奪爾基說。
生態管護隊定期巡邏,持續進行追蹤式保護 3月,不少動物進入繁殖期,索郎奪爾基和管護團隊成員早已制定好管護和巡護計劃,共同為即將回家的鳥兒保駕護航。
記者瞭解到,當地組建了一支由各村村民組成的生態管護隊,成員近百人。大家定期在轄區範圍進行巡邏,一方面,關注水鳥是否已如期抵達,發現后第一時間告知管理局;另一方面,積極向牧民、村民以及攝影愛好者宣傳禁止狩獵、生態環境保護以及禁飛無人機等相關規定。
為持續掌握保護區內黑頸鶴的種群分佈,保護區制定了長期監測方案。2019年起,聯合全國鳥類環志中心,保護區成為全國首個在黑頸鶴繁育地進行環志追蹤的地區。環志是指為候鳥戴上標記的一種研究方法。
“在2019年、2020年和2022年,我們每年為10只符合監測條件的幼鶴套上衛星追蹤器,對黑頸鶴的全年遷徙路線進行完整記錄。”在索郎奪爾基看來,環志記錄讓黑頸鶴保護更加細緻、科學。
當前,保護區已大致得出保護區內黑頸鶴的遷徙路線:途經阿壩州、雅安市、涼山州,最後到雲貴高原地區過冬,並以雲南省的大山包大海子濕地及貴州省的草海為主要越冬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