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蜀漢武將王平
更新于:2025-03-28 09:16:48

本文轉自:達州日報

□肖仁傑

三國時期,風雲跌宕,風流人物如天上星,熠熠生輝,至今人們說起三國,劉、關、張,說是家喻戶曉一點都不誇張,戲曲中的白臉“曹賊”也已成為流行歌曲中的內容。作為劉蜀政權所在的四川盆地自然是有許多關聯三國人物的風土人情,渠縣關於三國最為有名的是張飛大戰張郃的八濛山古戰場遺址,那人傑輩出的年代所留置的點點星輝,於今已被建設成八濛山公園,人們於山上可憑欄遠眺山河萬里,可追古思今之家國情懷,更可念天地之悠悠。然而,渠縣的三國人物最為有名的不是張飛,而是籍貫宕渠(渠縣)的蜀漢主要將領王平。

《三國志·王平傳》記王平,字子均,巴西郡宕渠(渠縣)人,少時養於外祖家,稱何平,后復歸王姓,且記王平一生只認字十餘數,於此可知王平少時必是頗有磨難,無論是外祖家還是回歸本家后,都沒有機會識字讀書。或是本家、外家都不富有,沒有接受教育認字的機會;或是王平於本家受詰難,沒有讀書的機會。無論何種情形,王平後任鎮北大將軍職、封安漢侯,成為蜀漢政權的權臣,依然只認字十餘,是史書的記載。文不成,那只有武成了。王平所在的宕渠舊地,自古以來便是“號為神兵”的板楯蠻或是賨人的家園,板楯是武器中的一種,以武器為民族族稱,便可知武力於此族的重要性。王平作為宕渠買人後裔,生來具有本民族的特性,亦是平常。亂世重武,只為求生,況生來兼具武力屬性的王平,以武為自身求存、求重用,也是自然。

建安二十年(215年)於宕渠(渠縣)頗為重要,這一年的十一月於縣境內發生了著名的宕渠(八濛山)之戰,此戰阻止了曹操南下略巴地的企圖,為劉備奠定蜀漢政權打下基礎。也是這一年,王平出現於史書中,八濛之戰前的九月,貹邑侯杜濩、巴夷王朴胡隨張魯率賨人於漢中依附曹操,此次買人北遷應是史上規模最大的一次,王平也是其中一員。八濛之戰曹軍失勢後,劉備得巴東、巴西之地,曹操且遷漢中民往洛陽,王平隨之到洛陽,並任代理校尉,為基層武官。杜濩、朴胡於此後不見史書記載,應是出了巴地之後,二人的作用沒有在巴地時那麼重要,沒有特殊的軍事、政治等能力,只能作為貱人的管理者依附於曹軍了。

217年至219年劉備與曹軍的漢中之戰,最終劉備得勝,也是此時,隨曹軍從洛陽來戰的王平歸降劉備。人們對王平降劉有了許多臆測,有說是與當時主將徐晃不合,且本就是宕渠貱民,思鄉有之,劉備勝利有之,總之因緣際會下回歸家鄉,所以降了劉備。有說是在曹不受重用,只為基層武官,連最低的雜號將軍都不是,因劉備於漢中之戰中大勝,乘勢降了劉備。有說是王平本為貳民,信奉的是五鬥米道,漢中為五鬥米道的大本營,宕渠是五鬥米道的群眾基礎所在地,王平為信仰在劉備勝利后降劉。不論何種原因,王平於219年降了劉備,拜牙門將、裨將軍,進入了將軍的門檻。此後,劉備與諸葛亮都沒有因他是降將而有所猜疑,重用有加。

王平進入史家視野,被人所熟知的當然是“失街亭”了。街亭處於隴山的山口,是隴西與關中的門戶,當時曹操所任命的隴西太守遊楚說:“卿能斷隴,使東兵不上,一月之中,則隴西吏人不攻自服;卿若不能,虛自疲敝耳!”意思是說,若你諸葛亮守住了街亭,一個月之內隴西郡官吏將降服於你,若你守不住街亭,切不斷隴西與關中的聯繫,就無法實現經營雍涼(西北要沖)的計劃,那你的北伐就是空耗人力、物力而已。可知街亭的得失是諸葛亮北伐成功與否的關鍵。228年諸葛亮兵出祁山,曹魏的南安、天水、安定三郡旋即反叛,魏國朝野震恐,形勢在劉蜀一方。恰是時被委以重任的馬谡敗於魏將張郃阻斷水源之計,上演了人人所知的“失街亭”,沒能阻擊增援隴西的魏軍,使諸葛亮進無可據,只能退兵,北伐失敗。街亭之失,改變了許多人的命運,諸葛亮斬了主將馬谡及張休、李盛,奪了黃襲兵權,守街亭的主要將領死的死、失的失,唯有任先鋒的王平於此戰特加褒獎,升參軍,統五部兼當營事,進位討寇將軍,封亭侯,於一片哀聲中於軍中頭角崢嶸,殊為顯眼。王平在街亭之戰前勸言馬谡“舍水上山”的決定,在馬谡不取的情況下率一千人馬於山下駐紮。戰中擊鼓令張郃疑有伏兵不敢出擊,收容散兵,從容回撤。王平的傑出表現是街亭之戰中蜀軍的唯一亮點,他的升遷理所當然,諸葛亮由此重用王平,為其後成長為后三國時代舉足輕重的人物打下基礎。

於此不得不說“統五部兼當營事”事,不得不提“無當飛軍”事。諸葛亮“七擒孟獲”征服南中(雲南、貴州、四川部分)后不惜本錢,移南中勁卒青羌萬余家於蜀,以蠻夷一戶一兵為兵源,組成五部,所當無前,號為飛軍,便是“五部”與“無當飛軍”的由來。傳無當飛軍皆身披鐵甲,能翻山越嶺,善於使用弓弩和毒箭,擅長野戰,因有兵械扎馬釘和弩箭及地利把握力,非常精於防守作戰。無當飛軍便是三國時期蜀漢的特種兵,為蜀漢後期軍事主力之一。三國時期,著名的特殊兵種有呂布的“陷陣營”、曹操的“虎豹騎”、公孫讚的“白馬義從”、袁紹的“大戟士”“先登營”、孫吳的“解煩兵”、劉備的“白耳兵”,諸葛亮的“無當飛軍”亦於三國中後期登場亮相。街亭戰後,王平“統五部兼當營事”,成為無當飛軍的第一任統帥,可知王平統兵的能力,亦可知諸葛亮對他的看重與重用程度。從228年到248年,王平在去世前的二十年間統領無當飛軍,其去世後由張嶷繼任。254年姜維第七次北伐時,為了掩護主帥退卻,約五千飛軍在張嶷的率領下與兵力二倍於己的魏軍同歸於盡,張嶷本人也實現了他“殺身以報”的承諾,所當無前的飛軍煙消雲散,蜀漢失去了王牌軍隊,怕也是預示著蜀漢政權雨打零落去的結局。

張郃與宕渠(渠縣)緣分頗深,先是215年與張飛戰於宕渠八濛山,間道敗走。次是228年,街亭战中唯有宕渠王平於张郃大军注视下安然退走。再是231年,諸葛亮第四次北伐兵圍祁山,張郃率兵攻打堅守祁山堡南圍的王平所率無當飛軍部,張郃不能勝,其後在追擊後撤諸葛亮部時,在木門道(天水西南)谷口中伏,膝蓋中箭去世。亦有學者推測,張郃膝蓋所中之箭便是無當飛軍所擅長的弓弩射出的毒箭,否則不會這麼容易去世。有人推測,明知不可為,司馬懿依然強制張郃追殺諸葛亮部,張郃之死乃司馬懿借刀殺人,以達到去除競爭對手的目的。歷史太久遠,張鄺究竟如何殞命,是不是死於王平無當飛軍部的毒箭,畢竟都是推測,但無論如何,張郃之死與諸葛亮、王平都脫不了關係該是無誤的,王平兩勝“五子良將”之張郃該是無誤的。

234年,諸葛亮病逝於五丈原,“性矜高,當時皆避下之”的魏延事實上為當時蜀漢軍中僅次於諸葛亮的第二人,依其性格理所當然認為自己該是丞相去后蜀軍的統理者,於是便發生了與統理退軍事宜的丞相府長史楊儀對峙於褒谷口事件。此時與魏延正面交鋒的不是楊儀而是楊儀派去的王平,兩軍相峙間,神奇的事發生了,王平於陣前喝斥魏延不聽丞相令擅自搶先撤兵,責問魏延如此行事如何對得起屍骨未寒的丞相,魏延所領兵將聽之覺得非常有理。於是,魏延所統部不攻自散。“魏延案”以魏延被馬岱所斬、滅三族終結,長史楊儀於第二年被貶為庶人自殺身死,此案最大受益者似乎是王平,其後升後典軍、安漢將軍,兼任漢中太守。雖只識十數位“性狹侵疑”的王平軍事才能不容置疑,但他以何種口才在拳頭硬才是硬道理的軍陣間“以理服人”,讓一場軍事動蕩沒有血流成河,只以主將逃亡煙消雲散,確實不容人不多想。歷史不會在多想中真相大白,若只看其得利者是誰,想來王平在此案中不會多無辜,也只能想想而已,歷史的趣味便也在其間綿延往來。

《蜀書楊洪傳》“漢中則益州咽喉,存之機會,若無漢中則無蜀矣,此家門之禍也”,黃權言“若失漢中,則三巴不振,此為割蜀之股臂也”,可知漢中對蜀漢政權的重要性,故而所任漢中都督職位的將領都是同時期蜀中最傑出將領,以直面曹魏的軍事進攻。漢中都督先後四任,分別是魏延、吳懿、王平、胡濟,王平在魏延案後擔任漢中都督吳懿的副手,237年吳懿去世,王平任漢中都督,封安漢侯。244年3月,曹爽率六七萬步騎號稱十萬進攻漢中,王平守軍不足三萬,大部分將領主張收縮兵力至盆地內部的漢城、樂城堅守待援,漢中盆地“男性和女性,農谷棲畝,若聽敵入,則大事去矣”,王平力排眾議堅守盆地週邊的黃金、興勢等要塞。四月,魏軍被阻於興勢(今陝西省洋縣八里關鎮),供給困難,牛、馬、騾、驢多死,兵疲意懈,益州刺史的蔣琬率領的涪軍及時趕至漢中進行增援。五月,費禕率軍繞道佔據三嶺,截擊退軍的曹爽,曹爽大軍除郭淮提前撤離的先鋒部隊,其餘幾乎全軍覆沒。興勢之戰後曹魏在漢中帶一直對蜀漢採取守勢,漢中在此後有了近二十年最長時間的安定。王平在此戰中貢獻了古代以攻勢防禦取勝的典型戰例,劉伯溫所著的《百戰奇略》中,此役被歸類為“退戰”,說兩軍作戰,如果敵軍佔據險地,戰局陷入困境,就應早早退兵,以保全軍。《三國志》記“是時,王平在北,馬忠在南,鄧芝在東,鹹著威績”,三人分別面對北方的曹魏、南面的南中諸蠻夷、東面的孫吳,成為事實上的國門守護者,三人被稱為蜀漢的“平安三侯”。248年,王平去世。

“前有王(平)、句(扶),後有張(翼)、廖(化)”,是前蜀漢時期的五虎上將成為過去式后,人們對蜀漢中後期名將的描述。王平一生戎馬,史載雖不識字,但一生好學,以《史記》《漢書》為鑒,口授的公文書函有見地有條理,仍可視為文韜武略的典範。陳壽斷語“性狹侵疑,為人自輕,以此為損焉”,又將王平作為歷史人物生活化、平民化。審慎的性格給予他充足的審時度勢的時間與空間,才會讓他每一次人生關鍵期的選擇相對正確;崇武的民族本性給予他生存、歷練、成功的堅實基礎,才會讓他抓住每一次發揮所長的機會;堅定的民族信仰給予他前進的動力,才會讓他守土有責為家為國竭盡所能。宕渠的山水養育、包容著每段歷史時期每一個宕渠兒女,王平于“白骨露於野”人命如草芥的動蕩時期成為那璀璨將星如雲中的一顆,既是他個人的努力,亦是時代的選擇,更是宕渠山水反饋於歷史的回報。為宕渠山水記之。

被母親“清零”
被母親“清零”
2025-03-26 14:17:36
《極北森林》
《極北森林》
2025-03-26 14:19: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