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自:皖西日報
阿爾茨海默病作為最常見的神經退行性疾病之一,以進行性認知功能衰退為核心特徵。隨著全球老齡化加劇,其發病率逐年攀升。目前,阿爾茨海默病尚無特效治癒手段,但科學研究表明,早期干預是延緩疾病進展、改善患者生活質量的關鍵。
一、早期診斷:把握干預的黃金視窗期
研究表明,患者腦內的β-澱粉樣蛋白(Aβ)沉積和Tau蛋白纏結可能在認知功能正常階段已悄然啟動。因此,早期篩查和診斷是干預的核心前提。
生物標誌物檢測技術突破:通過檢測外周血中的神經源性外泌體突觸蛋白,可將阿爾茨海默病的診斷視窗提前至癥狀出現前5-7年。此外,腦脊液Aβ42、Tau蛋白檢測及腦功能磁共振成像等技術,可精準評估腦結構萎縮(如海馬體)和功能網路異常;認知功能評估工具:臨床常用神經心理量表(如MMSE、MoCA)評估記憶、語言、執行功能等。對輕度認知障礙患者的定期篩查尤為重要——我國60歲以上人群中,輕度認知功能障礙患病率高達14.7%,其中約50%會進展為阿爾茨海默病;高危人群的識別:高齡、家族史、高血壓、糖尿病、聽力損失、抑鬱症等均為阿爾茨海默病高危因素。針對這些人群的定期監測,可顯著提升早期診斷率。
二、多維干預策略:從生活方式到精準醫療
早期阿爾茨海默病干預需採取“全生命週期”策略,涵蓋非藥物與藥物干預的協同作用。
(一)非藥物干預:可操作性強的一線方案
1.生活方式調整。飲食模式:地中海飲食(富含深海魚、橄欖油、堅果)可降低阿爾茨海默病風險。研究表明,Omega-3脂肪酸(如DHA)能減少Aβ沉積,改善突觸功能;規律運動:每周150分鐘的中等強度有氧運動(如快走、游泳)可促進腦源性神經營養因數分泌,增強海馬體可塑性;社交與認知活動:參與團體活動、學習新技能(如語言、樂器)可啟動預設模式網路,延緩認知衰退。
2.認知訓練與神經調節:定向認知訓練(如記憶遊戲、數字任務)結合腦功能磁共振引導的神經反饋技術,可靶向增強前額葉-頂葉網路功能。研究顯示,持續6個月的認知干預可使輕度認知功能障礙患者記憶評分提升15%。
3.危險因素控制:控制高血壓、糖尿病、高血脂等代謝性疾病,可減少腦血管損傷和神經炎症。一項覆蓋2萬人的追蹤研究表明,綜合管理14項危險因素(包括吸煙、肥胖、抑鬱等)可降低80%的失智風險。
(二)藥物干預:從症狀改善到疾病修飾
傳統藥物:膽鹼酯酶抑製劑與NMDA受體拮抗劑,多奈哌齊、卡巴拉汀等藥物通過增強膽鹼能傳遞,短期改善認知功能,但對疾病進程影響有限;靶向病理機制的新葯突破:Aβ單克隆抗體:如多奈單抗和侖卡奈單抗,可清除腦內澱粉樣斑塊。III期臨床試驗顯示,多奈單抗使早期阿爾茨海默病患者認知衰退減緩35%,39%的患者在1年內無疾病進展;Tau蛋白抑製劑:針對Tau蛋白過度磷酸化的藥物正在臨床試驗中,有望延緩神經元變性;神經營養與抗炎治療:銀杏葉提取物通過抗氧化和改善腦血流,可部分緩解認知癥狀;小劑量阿司匹林等抗炎藥物則可能抑制神經炎症。
三、前沿探索:從精準醫學到早期預防
成像基因組學的整合應用:通過融合基因組數據與多模態腦影像,科學家可構建阿爾茨海默病早期預測模型,識別高風險基因變異與腦網路異常的關聯;數位健康技術的賦能:智慧穿戴設備監測日常行為數據,結合AI演算法分析語言模式、步態變化,可實現阿爾茨海默病超早期預警。例如,“銀髮通-腦健康中心”平臺已提供在線認知篩查和干預指導;預防性臨床試驗的推進:針對無癥狀期阿爾茨海默病的AHEAD 3-45研究,首次將干預物件擴展至Aβ陽性但認知正常人群,探索抗Aβ藥物的預防潛力。
四、社會支援:構建全鏈條干預體系
公眾教育與認知提升:消除“失智羞恥感”,推廣“記憶門診”概念,鼓勵高危人群早篩早診;政策與醫療保障:將阿爾茨海默病早期篩查納入老年體檢專案,推動創新藥物納入醫保;家庭與社區支持網路:通過認知訓練APP、社區互助小組等,為患者提供持續的心理支持和康復資源。
總之,阿爾茨海默病早期干預至關重要,通過生物標記檢測、生活方式優化、藥物治療及社會支援,正逐步改變其“不可治”狀況。未來,血液檢測和藥物進步將使其成為可防可控的慢性病。《柳葉刀》報告指出,全球1/3病例可通過早期干預避免,需科學進步和社會持續關注。
(六安市人民醫院神經內科 李晨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