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競爭激烈的高端電動汽車市場中,小米SU7 Ultra以52.99萬元的售價成功塑造了“超值”的市場認知,這背後究竟隱藏著怎樣的行銷魔法?本文將深入剖析小米如何通過性能展示、生態協同以及價格策略等一系列手段,巧妙地提升消費者對產品價值的認知,同時降低對價格的敏感度,最終在用戶心智中建立起“高價值、低價格”的品牌形象。
相信對於大多數人來說,52.99萬元絕對不是一個小數目。而在比亞迪引領的智慧電動汽車市場降價捲潮之中,標準版售價52.99萬的小米SU7 Ultra卻被不少人評價為“超值”,更成功塑造了“百萬級性能半價購”的市場認知。
小米是運用了什麼樣的行銷魔法,在受眾心智中讓52.99萬的SU7 Ultra成為了“超值”的代名詞呢?
筆者認為,提升“值價比”是這一魔法的關鍵所在。筆者此前在文章中提出“值價比”=商品價值/商品價格,從等式可以看到如果商品的價值越高而價格越低,受眾感受到的“值價比”就越高,就會更傾向於選擇購買該商品。一般來說,價格是相對客觀的數值,但價值可以通過行銷來放大受眾的心智印象。
稍微展開來說,消費者對價值的感知至少包含理性價值(產品外觀、功能、性能、耐用性、服務支援等)、情緒價值(審美滿足、良好服務體驗、陪伴認可等)、精神價值(品牌文化理念認同、被尊重認可、自我價值實現等)等多方面。
小米正是通過一系列營銷活動來分別提升受眾對價值的認知和降低對價格的感知,成功打造了52.99萬的SU7 Ultra=超值的心智印記,下面讓我們來具體看一下。
小米SU7 Ultra的定位是“兼具運動與豪華的新豪車”,直接對標保時捷Taycan Turbo GT等頂級車型,這裡借用雷軍的原話:“性能比肩保時捷、科技緊追特斯拉、豪華媲美BBA”。這種定位不僅提升了產品的檔次感,更讓消費者在心理上將其與傳統超跑劃等號,從而預設其高價值屬性。
小米通過詳細解析SU7 Ultra的設計方案和硬體配置,如介紹三電機四驅系統、全碳車身、空氣動力學套件、純金車標等,高端“堆料”讓高價值可以更直觀感知。同時,通過成本透明化計算(如公開電池成本、電機研發投入等),讓消費者感知到“每一分錢都用在刀刃上”,進一步強化價值認同。
小米以紐北賽道圈速(6分46秒874)為賣點,將SU7 Ultra的性能與千萬級超跑(如布加迪Chiron)相提並論。這種“性能平權”的敘事,讓消費者覺得用53萬就能獲得頂級超跑的駕駛體驗,極大提升了價值感知。
與小米手機、智慧家居的深度互聯(如上車自動同步家庭空調設置),使SU7 Ultra成為小米生態的“移動終端”。這種“人-車-家”閉環體驗的獨特性,讓用戶難以用傳統汽車價值體系衡量產品,間接提升支付意願。
小米通過限量發售(如紐北限量版)、預售期高價(81.49萬)與實際發售價(53萬)的對比,製造“一車難求”的稀缺感。這種策略不僅提升了產品的社交貨幣屬性,更讓消費者在心理上將SU7 Ultra與“高端、獨特”劃等號,進一步放大價值。
小米通過成立“SU7 Ultra Club”、雷軍宴請首批車主等操作,將購車行為升華為“科技領袖圈層”的准入儀式。暗綠色車身、碳纖維裝飾等設計細節,則通過奢侈品設計語言強化身份標籤,吸引新富群體為“階層躍遷”買單。
小米在預售期將SU7 Ultra定價為81.49萬,這一高價成為消費者心中的“錨點”。當實際發售價格定為53萬時,巨大的差價(近30萬)讓消費者產生“價格暴跌”的錯覺,從而覺得“現在買就是賺到”。
橫向對比傳統超跑(如保時捷Taycan Turbo S售價約180萬),SU7 Ultra的53萬顯得“親民”;縱向對比小米自身產品線(如標準版SU7起售價21萬),Ultra版雖貴但“物有所值”。這種雙重參照系進一步降低了消費者對價格的敏感度。
小米強調電動車的低綜合成本(如以舊換新政策補貼、無需機油更換等),將53萬的總價拆解為“購車成本+長期節省”,讓消費者覺得“買得起,更用得起”。
當行業仍沉迷於參數內卷與價格戰時,小米以“值價比”為支點,撬動了高端電動汽車市場的認知革命——它證明,在科技消費時代,價格不再是價值的唯一度量衡,而是用戶心智中“價值感知”與“價格錨點”的動態博弈。
這場營銷魔術的底層邏輯,在於小米對使用者心理的精準拿捏:用頂級超跑的“身份符號”滿足社交貨幣需求,用科技平權的“性能普惠”打破圈層壁壘,用生態協同的“未來想像”重構價值座標系。當消費者為紐北圈速、碳纖維飾板或“SU7 Ultra Club”的准入儀式買單時,他們購買的早已不僅是一輛車,而是一個關於“科技新貴”的身份敘事。
更深遠的影響在於,小米為高端汽車市場開闢了一條“高價值認知+低價格感知”的道路。它提醒所有品牌:在電動化與智慧化重構汽車產業的今天,“百萬級性能”與“親民價格”的悖論並非不可調和。通過場景化體驗設計、圈層文化運營與生態價值外溢,企業完全可以在用戶心智中建立“超值”的價值共識,讓價格成為價值的註腳,而非桎梏。
這也給更多品牌以啟示:未來的商業競爭,將不再是單純的產品力比拼,而是“價值定義權”的爭奪。誰能更精準地捕捉使用者深層需求,誰就能用行銷魔法將“高價”轉化為“超值”,在紅海市場中開闢出屬於自己的藍海。
本文由人人都是產品經理作者【品牌市場相對論】,微信公眾號:【品牌市場相對論】,原創/授權 發佈於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Pexels,基於 CC0 協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