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夫卡逝世 100 周年:他的困境,就是我們現代人的困境
更新于:2025-03-26 14:58:43

英國詩人奧登在提到卡夫卡的時候,給出的評價極高也尤為誠懇:

如果要舉出一個作家,他與我們時代的關係最近似但丁、莎士比亞、歌德與他們時代的關係,那麼卡夫卡是首先會想到的名字。卡夫卡之所以對我們重要,是因為他的困惑亦即現代人的困惑。

我想很多人對於卡夫卡有印象,是因為學生時代被老師要求讀的《變形記》,被許多人稱為「老謎語人」的卡夫卡,文字並不算好讀,尤其是在那個我們尚未遭受社會毒打的學生時代,他的書,不好理解。而當我們步入了社會之後,尤其是在近幾年「996」盛行的文化下,我們卻發現卡夫卡的書,寫得很超前,也很寓言。似乎就像是早在百年前,就替打工人表達了一種悲哀。就像他在給未婚妻的書信中寫到的那樣:

我無法朝著未來前進,卻能面對未來,裹足不前。我最擅長的事,就是一蹶不振。

今年是卡夫卡逝世的 100 周年,借著這個機會,我們一起透過他的作品去看看這位死前無名、死後才封神的大師的世界。

[日記] 卡夫卡日記

我一直以來更喜歡閱讀作家的散文、隨筆、書信和日記。作家利用自己的人生經驗和想像去虛構的故事自然不差,尤其是那些通過了時間淬鍊和考驗的佳作,可我也一直覺得,那些更接近他們私下生活的文字,能夠讓我們更好地去接近作家本身的樣子。

這套《卡夫卡日記》一共有三本,記錄了卡夫卡在 1909 年到 1923 年這十餘年的日記。在這段期間,卡夫卡的身心遭受到了巨大的挫折和創傷,無論是他的身體狀況,還是心理和精神的狀況,以及情感的糾結和生活的困惑,都重重地壓在了他的身上。

雖然卡夫卡把文學當作自己人生的真諦和信仰所在,可其實他從未想過要留下什麼,臨終前也要求好友把自己的文字全部刪除。所以我願意相信,這些日記真實地展現了卡夫卡的內心世界。每一行字、甚至每一個標點,都是他情感的再現。於是我們在他的文字中窺見了他生活的樣子,探到了他的心理狀況、讀到了他的思維方式,也看到他哪怕只是日記,也對整個社會的制度和倫理提出了深深的批評,就像譯者所說:

卡夫卡筆下的日記,講一個生動、鮮活的社會矛盾體擺放在讀者面前,每個人都能從他的描述中找到或多或少的共鳴和自己的影子。

[書信] 致父親

我一直相信,想要讀懂一個作家,除了瞭解他的生平經歷之外,家庭對他的影響也是我們不應該忽略的一點。尤其當我們讀卡夫卡的作品時會發現,他的父親赫爾曼·卡夫卡對他的人生和作品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而這封寫於 1919 年的書信,正是 36 歲的弗蘭茨·卡夫卡終於提起勇氣,寫下的對父親的恐懼以及對父愛的嚮往。

赫爾曼·卡夫卡是一名相當成功的猶太商人,對於身為長男的卡夫卡,他的期望很大。可在他的強權教育下,卡夫卡非但沒有成為他所期待中的男子漢,反而長成了一個極為自卑的人。卡夫卡自稱自己是「膽小的孩子」,不僅不像父親那般人高馬大,反而成長得極為瘦小,這樣的瘦弱不僅體現在了卡夫卡身材上,更投射進了他的內心。

作為一名孩子,卡夫卡自然極為渴望父愛,只可惜在他的成長環境中,充滿著父親責駡與呵斥教育,他當然希望父親可以用更為親切的語言去教導他:

我小時候很膽小,當然,既然是孩子,我肯定還很倔,母親肯定也很溺愛我,可我不認為自己特別難調教,我不相信,一句和善的話、一次不動聲色的引導、一個鼓勵的眼神不能使我乖乖地順從。

於是面對這些壓在他身上的沉重的父愛,他選擇了閉嘴忍受:

惟獨作為父親,你對我來說太強大了。

學乖了的卡夫卡選擇用沉默表現自己的聽話,因為他發現父親想要的只是順從,而這樣,可以讓自己不再挨駡、不再被打。只是這樣的方式,也最終造成了這對父子親子關係的越來越遠。

36 歲的卡夫卡鼓起了勇氣寫下這封信,三萬字的信其實並不長,可讀起來卻讓人如鯁在喉。明明是一個成年人,可你分明可以在文字中,感受到卡夫卡那份依然困在童年的痛苦。

只可惜這封信,永遠都沒有寄出。

卡夫卡最後依然沒有勇氣把這封信親自交給父親。他希望自己的母親可以轉交這封信,只是他的母親,沒有幫他達成這個願望。

[中篇小說] 變形記

某天早晨,格雷戈爾·薩姆薩從不安的夢境中醒來,發現自己在床上,蛻變成一隻陰森巨大的害蟲。

我想很多人知道卡夫卡,就是因為《變形記》這則名篇。畢竟這一篇的荒謬寫法,讓人讀來不寒而慄。恐怕卡夫卡自己也沒有想到,1915 年 10 月,當這篇他寫於 1912 年的中篇小說《變形記》最後竟然會影響那麼多世紀級的文豪,甚至被視為心中的圭臬。確實,用我們現在的眼光再去看這篇小說,依然會覺得很驚豔,被卡夫卡寓言式的設定所驚歎:因為沒有趕上去上班的火車,經理就直接殺到了家裡;本來是備受關注的家庭經濟支柱,只是因為變成了失去了生活能力和賺錢能力的蟲子,就被家庭視為負擔和醜聞。

明明為了這個家庭,格雷戈爾付出了那麼多,他甚至壓抑住了自己所有的情緒和不滿,可當他失去了所謂了價值的時候,他就被家庭和世界,無情而又殘忍地拋棄。極其荒誕,又這般現實。

我手裡的這套卡夫卡,是「未讀」於 2021 年推出的「K 經典」系列。系列一共分成六輯,涵蓋了三篇遺作和兩篇遺囑,是卡夫卡粉絲不可錯過的一個版本。系列啟用了臺灣詩人彤雅立的翻譯版本,作為目前豆瓣口碑和評分最高的德語譯者之一,避開長句和難句的模式,也可以讓初讀卡夫卡的讀者朋友們,更好地理解卡夫卡的文字。

[中篇小說] 判決

春光明媚,好適合寫信。

於是格奧爾格決定給遠方的好友書寫一下自己近期的生活和對於他的想念。兩人的友誼很久了,成長和職業選擇也因此很接近。只是同為商人的兩位發展很不同。格奧爾格的父親因為生病退居幕後,他接受父親的生意之後一切順利,可友人,卻因為發展不順去往了他鄉。考慮到兩人境況的差距,他小心斟酌著語言,害怕朋友的內心因此收到打擊。他糾結再三,最後還是在信的最後寫下了自己已經訂婚的消息。寫完信后他把這個事情告訴了父親,可久病在床的父親極不滿意。他指責格奧爾格,並告訴了格奧爾格其實自己一直和他的朋友保持聯繫的事實,甚至連商鋪的客人們,也依然只信自己。說到最後,格奧格爾的父親留下了對於格奧爾格的判決:

現在,我要判你投河自盡。

讀完卡夫卡給父親的信,以及瞭解卡夫卡的家庭背景之後再看這部作品,個人覺得會更加適合。我一直把格奧爾格的父親作為卡夫卡父親的一個化身,卡夫卡也是藉著小說中格奧爾格父親的形象,再現了他成長過程中所遭受的震怒和暴戾。因為是他曾經經歷過的事情,所以才可以在一個晚上就完成了創作。雖然這部作品是卡夫卡早年的創作,書籍的裝幀也十分輕盈,但是讀起來的是還是有一種略沉重的感覺,小說也有著很大的解讀空間讓我們去發揮和想像。

[短篇小說集] 饑餓藝術家

其實我們還是得承認,卡夫卡的短篇小說在一般大眾中(撇開卡夫卡的擁躉們或者研究員),似乎沒有國內盛名的《變形記》,還有其極為代表性的三部長篇小說來得熱度高。這一點,我還是覺得挺可惜的。

我個人非常喜歡看短篇小說,一來篇幅不長,字數不多,閱讀起來沒有壓力;二來作為成功的短篇小說,為了足夠吸引人眼球,結構必定非常小巧精彩。作家王安憶在為「短經典」系列寫總序的時候,就曾寫道:「好的短篇小說就是精靈,它們極具彈性,就像物理範疇中的軟物質。它們的活力並不決定於量的多少,而在於內部的結構。」而在我看來,卡夫卡的短篇小說,絕對稱得上這樣的評價。

這個版本的《饑餓藝術家》選擇了卡夫卡四篇短篇小說還有十則曾在報刊發表過的短篇,都是剛剛好的精鍊長度,讓人讀來意猶未盡,尤其是作為書名的《饑餓藝術家》。

小說講述了一位表演饑餓的藝術家。當時,饑餓藝術家十分風靡。為了做好這項表演,藝術家需要把自己關進籠子里,餓上四十天。每天都會有觀眾來看他的生存狀態,每天也會有人守在他的身邊,看他是否真的沒有進食。這樣的安排對於藝術家而言勢必是一種恥辱,因為藝術家既有職業操守感。可惜這項表演越來越沒有熱度,藝術家後來在馬戲團找到了繼續表演饑餓的工作,而他的籠子,也被安排在了獸籠的附近。最後藝術家還是在被眾人的遺忘中餓死了,他最後用微弱的聲音說出了自己堅持饑餓表演的原因:

因為我找不到對我而言稱得上好吃的食物。假如我發現了這種食物,相信我,我根本不會搞什麼饑餓表演,而是會像你、還有其他所有人一樣,大快朵頤。

這是即便用現代的眼光欣賞,依然堪稱一絕的一則短篇。曾經萬人空巷的表演在時間的流逝中漸漸不再流行;堅守職業道德的藝術家不被所有人理解,甚至被人遺忘。這種困境,哪怕是過了百年,依然在現在這個社會上演。於是我十分好奇,如果一個表演饑餓的藝術家因為饑餓死去,那麼他還算是藝術家嗎?

除了這篇之外,其他的短篇也很是精彩、有趣。

[長篇小說] 城堡

土地測量員 K 前往某座城堡應聘,可當他長途跋涉來到城堡的時候,卻怎麼也進不去。城堡明明近在咫尺,卻彷彿遙不可及。城堡所管轄的村落里則有一處招待處, K 在這裡見到了各種各樣的社會底層人士。他們在這個虛無又冷漠的世界里生活著,在這個殘忍的官僚主義制度下苦苦掙扎。

作為卡夫卡最長也是最後一部作品的《城堡》,其實是一部未完成的作品。卡夫卡於 1922 年 1 月開始創作這部作品,到了 9 月,他宣布這部作品寫不下去了。於是有人說這是一部「失敗」的作品,畢竟這是一部未竟之作。但也正是因為這部小說的未完成,證明瞭卡夫卡想在這部作品中表達出的絕望。他被社會譴責,被社會遺忘,更被社會排斥。

[傳記] 卡夫卡與少女們

這部作品的作者並不是卡夫卡,而是作者用傳記的形式,記錄了卡夫卡在短暫一生中與少女們情感的糾葛。

這樣的現實放在卡夫卡的身上,其實有一種非常割裂的感覺,因為卡夫卡極為恐婚,也聲稱不需要愛情。他三次訂婚,又三次主動退婚(兩次還是同一個人)。但他對少女,又極度癡迷,即便少女們的出現,總是使他感到困惑:

面對大多數少女,我始終感到慌亂。

畢竟作為一名文藝愛好者,文學才是他生命中最為重要的存在。

於是讀這部非虛構的作品,就會覺得很新鮮。因為書中的內容打破了卡夫卡在許多讀者心目中的刻板印象,他在與少女們的交往中尋找靈感,把她們作為文學的獻祭。用現在的眼光去看當時的文壇,自然會覺得不那麼舒服,畢竟和少女的交往,有一種道德敗壞感,而看到卡夫卡在旅行中必定要去逛逛妓院,也會覺得無葯可救,但這個世界,終究沒有完人。

以「少女」的為切入點去探討卡夫卡的內心世界和文學創作,這本書另闢蹊徑地為我們展現出了一個全新的、也從未被人所知的卡夫卡。建立在事實上的故事真實可信,包括卡夫卡的手繪、書信摘錄等,是一部非常出色的非虛構作品。

[短片] 弗蘭茲·卡夫卡

從我們現在的眼光看,卡夫卡的一生自然是短暫的,短短 16 分鐘的動畫自然無法把卡夫卡精彩的人生旅途盡數體現,所以短片選取了卡夫卡幾個非常重要的片段作為切入點。

這是哪怕用動畫的形式,你依然會覺得沉重的作品。波蘭導演皮奧特·杜馬拉尤為擅長石膏板上的素描動畫,於是這樣全程黑白的形式去回顧卡夫卡,哪怕是極有藝術感染力和表現力,但依然是很略顯凝重的存在。因為是根據卡夫卡的日記所進行的改編,所以導演很好地去揣摩了卡夫卡在文字中的情感表達,於是在短片中,配合著卡夫卡在鏡頭前的眨眼,還有哀怨的音樂,我們彷彿真的可以感受到他的迷惘、他的困惑、他隱忍的壓力,還有他慾望的釋放,。

短片全程採用了無對白、黑白這樣的形式呈現。短小精鍊,並且在 2006 年 6 月在「 Annecy 國際動畫電影節上 」榮獲「動畫的世紀・100 部作品」第 44 名。

[電影] 審判

影片根據卡夫卡的長篇小說《審判》改編,講述了被無辜逮捕后, K 先生自證清白的故事。

觀看原著改編的影片故事,最大的好處就是可以舒緩一下看長篇的壓力。尤其是奧遜·威爾斯非常有水準(他自己在採訪時就聲稱這是他最棒的作品),所以雖然影片進行了改編,但是圍繞著小說內核不變的故事,我們只需要兩個小時便可以看完。

黑白的光影畫面極具藝術魅力,這樣的表達更是給影片增加了一種抓不住的虛無感,就像是一場夢境,只存在我們的睡夢裡,一旦清醒,我們便無法把握。這樣的安排恰好表現出了主人公日漸壓抑和崩潰的過程, K 先生去尋找各種各樣的人,希望可以藉助他們的説明去洗脫自己的冤情,可惜的是 K 先生的出發是非常盲目的,因為沒有人告知他所犯何事,他的罪名究竟是什麼。

一個普通人想通過自己的努力就去抗爭司法制度,簡直是太過異想天開的荒謬之事。

[德劇] 卡夫卡

儘管人群擁擠,但每個人都是沉默的、孤獨的。

SKY 最近重點推出了一部為了紀念卡夫卡逝世一百周年的劇,《卡夫卡》。通過這一部大製作的劇集,讓許多觀眾和書迷再一次感受到了卡夫卡短暫卻精彩的人生奇旅。

劇集是以卡夫卡摯友布洛德的視角所展開,於是藉著好友的目光,我們看到了一個有別於固有印象的卡夫卡。我們讀卡夫卡的書,看他的文字,總覺得是一個內心裡藏著傷痛的人,可劇集里的卡夫卡,明顯更為活潑一點。晨起後會認真地做早操,吃飯的時候會很固執地咀嚼四十下,似乎像機器人一樣刻板,但也因為這些細節,讓卡夫卡變得鮮活而生動。飯桌上卡夫卡父親的發怒也足夠點到為止地體現了他的暴戾和專制。

影視化的一個好處就是可以讓想像中的畫面變得具像化,免去了閱讀的步驟之後,我們可以更加直觀地透過電視去看卡夫卡的生活。加上優良的製作、精美的服化,還有審美在線的場景設計,在瞭解卡夫卡的生平之外,也是非常享受的一段影視之旅。

[短片] 鄉村醫生

這個孩子沒有病。而我,只是一個卑微的鄉村醫生。

寸步難行的暴風雨之夜,一位鄉村醫生前往一個村莊就診。他來到這戶人家才驚覺其實這家的孩子沒有病,有病的是他的父母。可當他說出這份真相的時候,病患的家人很不認同。面對這樣的現實,他覺得諷刺、荒誕極了。因為在來的路上,他的馬死了,他無法前行。為了前來就診,他答應了陌生男子的要求,為了借其馬一用,把自己美麗的女僕交換給了他。

對於卡夫卡的《鄉村醫生》,我的初印象還是某次余華在講座時提到了這本書:「川端康成對我來說不是翅膀,是枷鎖,困住了我。當我在川端康成的陷阱裡大喊救命的時候,卡夫卡從邊上經過,一把把我拉了出來。」余華所說的這部拯救了他的作品,就是文革時期他所讀到的第一篇卡夫卡——《鄉村醫生》。余華說讀了這本書,他明白了原來寫作是自由的。而這麼自由的原著,哪怕本身不長,沒有字數壓力,可真的要去做閱讀理解,其實也沒有那麼容易。於是在讀原著之前,不妨先看一看這部短片動畫。

山村浩二在動畫中的超現實風格融合了卡夫卡的原著故事,完美呈現出了原作的乖戾和荒誕。面對明明健康的病人無能為力甚至無法自救,犧牲掉美麗女僕的鄉村醫生,最後也只能「帶著美麗的傷口來到世上」。寓言性质的故事加入了狂言师茂山千作的配音,那種微妙的矛盾感和無力感,更為明顯。

結語

就像我們經常掛在嘴邊的「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一樣,我這些關於卡夫卡作品和影視劇觀點只是一家之言,但我相信卡夫卡在文壇上的地位,是普遍讀者只要是看了他的作品,就會認可的事情。

卡夫卡的人生在屬於他的歲月里只留下了匆匆的掠影,好在他留下了文字讓我們這些後人可以細細品味。也感謝布洛德,那位卡夫卡唯一信任的好友,並沒有遵照他的遺囑,將卡夫卡的作品銷毀。於是我們看到了這位大文豪超前的文字,他嘴上喊著自己最擅長躺平,卻用文字,寫下來百年後無數人的困境。

讀書與人生
讀書與人生
2025-03-26 08:05:53
閱讀也是“旅遊”
閱讀也是“旅遊”
2025-03-26 09:20:15
慢讀書,慢隨筆
慢讀書,慢隨筆
2025-03-26 09:2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