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項由韋伯太空望遠鏡(JWST)帶來的天文觀測結果,引發了科學界對宇宙旋轉特性的廣泛討論。這一發現挑戰了長久以來對宇宙無方向性的認知,揭示了星系旋轉方向可能存在的一種非隨機性。
JWST通過其“先進深空星系巡天計劃”(JADES),詳細分析了263個遙遠螺旋星系的旋轉方向。結果顯示,與銀河系旋轉方向相反的星系數量,竟比相同方向的星系多出50%。更引人注目的是,這種旋轉方向的不對稱性隨著星系紅移的增加而變得更加顯著。這一發現與當前宇宙學標準模型(ΛCDM)中星系旋轉方向應為隨機的預測相悖,為科學家提供了重新審視宇宙基本規律的重要線索。
在JWST拍攝的圖片中,科學家們通過色彩區分了與銀河系旋轉方向相同(紅色)和相反(藍色)的星系。這些圖像不僅直觀展示了旋轉方向的不對稱性,還進一步激發了科學家們探索宇宙奧秘的興趣。特別是,在JADES的GOODS-S觀測區域內,158個星系與銀河系反方向旋轉,而僅有105個星系與銀河系同方向旋轉,這一數據強烈支援了旋轉方向非隨機的觀點。
面對這一顛覆性的發現,科學家們提出了多種猜測來解釋星系旋轉方向的非隨機性。一種激進的理論認為,宇宙本身可能具有旋轉性。如果這一假設成立,那麼不同區域的星系旋轉方向不對稱性就得到了合理解釋。事實上,早在2011年,天文學家就從史隆數位巡天數據中發現了螺旋星系旋轉方向分佈的微小不對稱性,而JWST的最新數據無疑為這一理論提供了更強有力的支援。
另一種猜測則涉及更複雜的宇宙物理機制。星系並非隨機分佈,而是沿著大範圍纖維狀結構形成。如果這些纖維狀結構在宇宙誕生時就具有某種方向性,那麼新誕生的星系可能會繼承這種方向性,從而導致旋轉方向的不對稱性。早期宇宙中的磁場和暗物質分佈不均勻,也可能影響星系形成時的角動量,使得某種旋轉方向的星系更容易出現。
最為極端的一種理論甚至提出,我們的宇宙可能位於一個超大黑洞的內部。如果這個黑洞在旋轉,那麼它的自旋方向將決定宇宙物質的角動量,從而導致星系旋轉方向的偏好。儘管這種“黑洞宇宙學”理論目前仍處於高度理論化階段,但它無疑為我們提供了一個全新的視角來審視宇宙的起源和演化。
隨著韋伯太空望遠鏡等先進觀測設備的不斷升級和更多觀測計劃的加入,科學家們將有機會進一步驗證星系旋轉方向不對稱性的存在,並深入探索其背後的物理機制。這一發現無疑為我們打開了一扇通往宇宙深層奧秘的大門,讓我們對宇宙的理解更加深入和全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