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自:渭南日報
臨渭區盈田小學教師 雷曉莉
在教育的浩渺星河中,教師如熠熠星辰,肩負著傳道授業解惑的神聖使命。當我們於知識的迷津中探尋方向,當我們在學生的難題前陷入沉思,當我們為班級的管理而殫精竭慮,當我們渴望思想的燈塔照亮前路,不妨翻開書卷。讀書是教師最好的修行,也是最快的成長方式。
做持之以恆的閱讀者。有句話說得好:“一日不讀書,塵生其中;兩日不讀書,言語乏味;三日不讀書,便覺面目可憎。”對教師而言,讀書可不是閒來無事的消遣,而是專業發展的一條“快車道”。看看身邊那些名師,他們都在堅持做一件看似平常卻意義重大的事——讀書。而我作為一名教師,三年來,我堅持朗讀美文,無論工作日還是公休日,無論多忙或多晚,我都會一遍遍地去讀,直到自己覺得滿意為止,並分享在學校教師讀書吧群。心之所向,素履以往,不過是奔赴熱愛。
做深度思考的閱讀者。孔子曾言:“學而不思則罔。”作為教師,讀書不能囫圇吞棗,要將閱讀和思考緊密結合。讀書的過程,本就是不斷思考和認知的過程。思考能讓我們把書讀“活”,是閱讀的昇華。我在閱讀《讓學生創造著長大》時,採用思維導圖做筆記,通過深度閱讀,加深了對複雜概念的理解,拓展了學科視野,還反思了教學方法及如何引導學生思考和解決問題。每當研讀教育大咖們的著作,總會驚歎於他們解決問題的巧妙方法,還有那深厚的讓人佩服的文化底蘊。
做勤於記錄的閱讀者。古人雲:“不動筆墨不讀書。”閱讀時,我們要養成記錄的好習慣。記錄教學中的成功與失敗,生活裡的快樂與煩惱,還有讀書時的感悟與收穫。俄國作家列夫·托爾斯泰,不管走到哪兒,筆和筆記本總是不離身,一遇到美妙的語句和觀點,馬上記錄下來。俗話說“好記性不如爛筆頭”,做筆記,不僅能留住一閃而過的靈感,更能幫助我們消化書中的精華,將知識轉化為自己的思想。就像常生龍先生,十年如一日,寫下超200萬字的讀書感悟。讓記錄成為一種常態,讓寫作打開我們專業成長的雲梯。
做真心熱愛的閱讀者。三毛曾深情地寫道:“書讀多了,容顏自然改變,在氣質裡,在談吐上,在胸襟的無涯,當然也可能顯露在生活和文字裡。”讀書,就像是一場挑戰又充滿享受的修行。堅持讀書吧,讓書香瀰漫在教育的每一個角落,讓閱讀成為我們生命中最亮麗的底色。
腹有詩書氣自華,讀過的書會融入你的氣質、談吐和胸襟。愛讀書的人,看到飛鳥掠過江面,會想到“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而不是簡單一句“好多鳥”;登上山頂,會感慨“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而不只是說“山真高”。不讀書的人,看世界容易迷茫;而熱愛讀書的人,內心寧靜,面容溫柔,生活也更充實。那些沉澱在心底的文字,終將化作我們的氣質與風骨,支撐我們在教育的道路上,披荊斬棘,砥礪前行,成為更好的自己,成就最美的教育夢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