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自:天津工人報
在中醫科門診,經常聽到患者詢問忌口的要求。部分患者瞭解忌口事項,但沒有嚴格執行,引起了舊病復發;有的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忌口不到位;還有些人乾脆以為,吃了需要忌口的食物也沒事,最終導致病情加重。那麼,中醫所說的忌口到底是什麼?服用中藥期間一般要怎麼忌口?本文為您詳細解答。
為什麼要忌口
中醫常說的忌口,廣義上包括一切不利於疾病、治療、養生的飲食內容和方式,狹義上是指服藥期間的飲食禁忌。中醫忌口思想產生背景非常複雜,有來自原始採集、漁獵、農牧業生產的經驗積累,有傳統中醫藥理論的闡發,也有臨床經驗的總結等。其中涉及的中醫理論包括天人合一的整體觀、陰陽五行理論、食物性能理論和中醫辨證論治思想等。
中醫學認為,飲食大多性味平和,但也有寒熱陰陽的偏性。正常人膳食多樣,食物之間的性能相互中和,再加上人體自我調節功能,即使進食有偏性的食物也無大礙。但如果病人的臟腑自我調節功能較差,患病期間吃了不適合體質、不利於病性的食物,就可能妨礙治療或加重病情,因而就有忌口的要求。
忌口食物有哪些
對於不同的疾病,忌口程度和食物是不同的。比如,胃腸疾病患者最不適宜吃生冷食物;油膩食物有損脾胃功能,胃腸疾病、黃疸、感冒等患者均應該忌食;辛辣刺激性食物易生痰動火,散氣耗血,肝火旺的病人最不適宜。以下五類食物是生病期間通常需要忌口的:
生冷 “生”指未經熱處理的食品,分為兩類:一是無需熱處理的食物,如水果、部分蔬菜等;二是需要熱處理,但未進行熱處理也可以吃的食物,如生魚片、生腌等。“冷”一指溫度偏低的食物,如冷飲、雪糕、涼白開等;二指食物性質屬於寒性或涼性,如苦瓜、綠豆、冬瓜等。不難看出,生的東西大多是冷的,而冷的東西不一定是生的。比如冬瓜、苦瓜,煮熟后寒性略有減少,但熱處理並不能使其從寒性變為熱性。
油膩、黏膩 油膩指脂肪和膽固醇含量高的食品,如油炸食品、豬油、肥肉等。黏膩和甜膩經常“如影隨形”,指高糖、高油脂、高熱量,難消化、易積食的食品,如甜點、巧克力、沙拉醬、炸糕、奶茶、芝麻醬/糊等。
腥膻 指氣味強烈的肉食,如魚、蝦、蟹、貝類等海產品,動物內臟、血製品,以及牛肉、羊肉、鹿肉等。
辛辣 指味道或氣味辣的食物,如辣椒、青椒、蒜、蒜黃、洋蔥、韭菜、香椿、大蔥、芥末等,以及啤酒、白酒等各種酒類。
加工食品 中醫講究天人合一的整體觀念,飲食要順應天時、因地制宜,應當少吃非時令、非本地、非天然成熟食品,以及罐頭、零食、飲料等加工食品。
病愈警惕“食復”
患病時,脾胃功能往往較差,食慾減退,因此不可強迫患者多吃。如果勉強進食,或進食不易消化吸收的食物,反而不利於疾病恢復。例如,感冒期間過食會造成腹部飽脹、消化不良,加重胃腸負擔,妨礙機體抵禦外邪,甚至可能加重病情。建議病中飲食注意食物的質和量,同時做到一日三餐有規律。
病癒之初,脾胃功能尚未完全恢復,邪氣還未全部祛除,如果飲食不節,多食和過早進食不易消化的食物,可能導致疾病復發,這種情況被稱為“食復”。很多人覺得病剛好,應該大吃特吃,爭取把營養補回來。殊不知,病后飲食的種類和數量都應有所節制,攝入量應從少到多,食物質地宜從稀到稠,食物種類要從易消化的吃起,逐漸過渡到正常飲食。
總之,確定是否忌口及忌口內容時,要辨病性、辨病證、辨病程;要考慮到食物和藥物、食物和食物之間的搭配禁忌;還要考慮患者的體質、年齡、性別、飲食習慣等因素。服用中藥期間,需嚴格遵從醫生建議,注意食物的選擇,才能更有利於藥品功效的發揮和疾病痊癒。
據《武漢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