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自:陝西日報
渭南市臨渭區創新養老服務模式
讓老年人樂享品質晚年
“銀齡金街”工作人員黃秀娟(右)在與老年人交流(資料照片)。 受訪者供圖
本報記者 鄭斐 通訊員 胡洋
“我們既是受益者,又是管理者。”3月20日,87歲的周耀木帶著幾名老年人民主管理委員會委員,到渭南市臨渭區杜橋醫養中心的後廚監督檢查膳食安全、衛生問題。“既然咱這兒的老年人選我做會長,我就要負起這個責任。”周耀木說。
周耀木曾因腦梗臥床不起,在杜橋醫養中心接受了7個月康復治療后不僅能獨立行走,還於去年9月當選該中心老年人民主管理委員會會長,帶領10位委員參與杜橋醫養中心的膳食監督、活動策劃等,從享受“老有所養”變為主動“老有所為”。
渭南市臨渭區積極探索養老服務新模式,依託“嵌入式”養老和智慧養老平臺,將服務延伸至社區和家庭,提供“醫、養、康、護、教、娛、安”七位一體的綜合服務。同時,打造了以“銀齡金街”為代表的“15分鐘養老服務圈”,滿足老年人吃、穿、住、用、行等方面的需求,讓老年人在家門口就能樂享品質晚年。
■ 黨建引領 織密養老服務網
“在社區的銀髮康養服務中心不僅能做理療,還能吃到定製藥膳。”家住臨渭區人民街道新民社區的李福全感慨。
臨渭區以建設“全域美好生活示範區”和老年友好型城市為目標,將養老服務作為基層治理的重要抓手,各街道黨工委積極回應,因地制宜探索特色化服務路徑。
人民街道黨工委創新“支部+公司”運營模式,依託原有日間照料中心打造銀髮康養服務中心,引入家政公司,提供“醫、食、住、娛”一體化服務。
杜橋街道黨工委通過“五社聯動”機制,整合共駐共建單位資源,組建“小棉襖”志願服務隊,為獨居老人提供代購、義診等服務,同時打造“燭光行動”“紅細胞賦能”等黨建品牌,為高齡、患病老人上門提供高齡補貼年檢的服務和健康巡診等服務。
……
“針對社區地處老城區、老年人較多的情況,我們打造社區銀髮康養服務中心,讓老年朋友在家門口享受到康養樂趣。”新民社區銀髮康養服務中心負責人李玲說。
■ 創新模式 啟動“銀髮經濟”
“以前,買根拐杖要跑遍全城。現在,‘銀齡金街’上應有盡有。”家住臨渭區解放街道幸福社區的周愛玲說。
位於渭南市中心的“銀齡金街”項目總投資2300萬元,引入正大、艾益生等知名品牌,提供集日間照料、智慧養老於一體的服務。這裡探索的“線下體驗+線上服務”模式,推動適老化產品研發與智慧養老平台建設,實現了“一鍵呼叫、即時回應”。
在創新服務方面,新民社區銀髮康養服務中心以“嵌入式養老”為突破口,採用“公建民營”模式,引進一家家政公司做運營,既減輕了政府負擔,又提升了服務專業化水準;
杜橋醫養中心整合中醫康復、遠端診療等資源,配備專職醫師24小時巡診,並創新推出“夕夕小護”居家醫療上門服務,累計服務500餘人次;
……
“根據老年人生理特點和消化能力設計營養食譜,我們提升了‘爸媽味道粥餐廳’整體服務功能,為有特殊飲食需求的老人提供個人化服務。”“銀齡金街”項目負責人趙星星說。
■ 多元服務 共繪幸福晚景
“每次的讀書朗誦活動都能讓我靜下心,來好好地充電。”說起社區組織的朗誦活動,杜橋街道六泉路社區居民高雅打開了話匣子。
3月13日,六泉路社區舉行“讀經典 誦經典”匯演活動,社區居民、志願者、社區工作人員等50余名誦讀愛好者相聚一堂,誦讀著自己喜愛的書籍。
六泉路社區不斷整合陣地資源,引進社會力量,搭建活動平臺,為老年人提供更多社交機會,提升他們的幸福指數。
活動豐富,服務多元。杜橋街道中心廣場社區推出“免費愛心午餐”,日均服務老人50人次;杜橋街道鐵二十局社區聯合衛生服務站開展慢性病管理,建立特殊困難老人健康檔案;杜橋街道樂天社區為行動不便的老人上門提供高齡補貼年檢的服務,同步收集需求,在18個社區推動“適老化改造”。
從“老有所養”到“老有善養”,渭南市臨渭區以黨建為引領、以創新為驅動,構建起“政府主導、社會參與、市場運作”的養老服務體系。
截至目前,臨渭區已建成街鎮綜合養老服務中心7個、日間照料站56個,覆蓋老年群體約1.8萬人,不斷增強老年人的幸福感和獲得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