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自:解放日報
“代謝組學之父”復旦開講
人體微生物:藥物開發新靶點
黃海華
■人體微生物數量達到100萬億,每個人一生會產生5噸左右的微生物。“這些微生物跟疾病有關聯,比如皮膚病、阿爾茨海默症和自閉症都被發現和微生物有明確關聯”
本報訊(記者 黃海華)“我們正站在醫學革命的臨界點,表型組醫學將徹底改變人類對抗疾病的方式。”昨天,第十期浦江科學大師講壇在復旦大學相輝堂舉行,英國皇家醫學科學院院士、澳大利亞國家表型組中心主任傑里米·柯克·尼科爾森發表演講。這位“代謝組學之父”認為,通過解析人體的複雜“密碼”,可在不斷變化且不可預測的世界中推進疾病預防與診斷。
作為生物核磁共振波譜、代謝表型測量和精準醫學的先驅之一,尼科爾森目前的工作重點是大規模人群表型組學、健康老齡化和疾病預防。
“基因組學就像一份建築圖紙,但真正決定房屋狀態的是居住者的生活痕跡。”尼科爾森展示的實時代謝成像圖令人驚訝,不同腸道特定代謝物的差異會直接影響人體會否患上糖尿病、心血管病等慢性病。
人體微生物數量達到100萬億,每個人一生會產生5噸左右的微生物。“這些微生物跟疾病有關聯,比如皮膚病、阿爾茨海默症和自閉症都被發現和微生物有明確關聯。”尼科爾森說,人體微生物可能是未來藥物開發的靶點。
如果說基因是一種內在的生命密碼,表型就是生命密碼的外在表達。“健康快樂地活到100歲是我們的理念。”尼科爾森說,表型組醫學正以驚人的速度重塑醫療格局。當我們讀懂身體的“化學語言”,疾病預防將進入精準導航時代。表型組醫學的終極目標,不是對抗死亡,而是讓每個人都能享受有品質的健康人生。
表型組醫學通過解碼人體與環境交互的密碼,為一些傳統醫學難題提供了新的視角。
在澳大利亞悉尼聖文森特醫院,尼科爾森領銜的澳大利亞國家表型組中心研發的i-Knife(智能手術刀)實時診斷系統改寫了癌症手術史。醫生可在0.1秒內判別腫瘤邊界,使肝癌切緣陽性率從23%降至5.2%。當下,這一技術正在倫敦的三家醫院開展臨床試驗。
尼科爾森團隊通過尿液代謝組分析,首次識別出10種病毒感染特異性代謝物,其中9種為科學界首次發現。這些“病毒指紋”不僅能提前48小時預警重症風險,更揭示了一種古老的抗病毒機制——在西澳大利亞34億年前的疊層石中,同樣發現了類似代謝通路。
值得一提的是,基因和環境之間的互動並不是一成不變的,而是不斷在發生著變化。
2018年,復旦大學牽頭實施人類表型組國際大科學計劃(一期),中國科學院院士金力擔任首席科學家。
尼科爾森是這一國際大科學計劃協作組的共同贊助者。在他看來,全球合作非常重要,來自不同國家的科學家在表型組學研究方法、實驗流程等方面達成高度一致,更是非常難得,“好比做菜,大家用的是同一份菜譜”。
又訊 市政協副主席吳信寶出席講壇併為尼科爾森頒發主講人證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