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自:人民網-安徽頻道
陶偉
拋起,落下,旋轉……蛇年春晚舞臺,一群杭州宇樹科技機器人玩轉手帕,“扭動”身姿。
同期,萬里之遙,零下四十攝氏度的南極冰原,一隻合肥造六足機器狗正穩定負載高達70公斤的科研設備,於複雜地形自由穿行。
它叫“聯想晨星IS”,由聯想上海研究院與合肥產業基地聯合研製,配備多模態感知系統,即時解析環境數據,遇冰裂隙等風險即時預警,守護極地科考安全。
聯想晨星IS六足機器狗。聯想集團供圖
相隔萬里,“舞臺”迥異,它們共同證明著業界的斷言:智慧機器人技術的拐點初現。
約3010,000 年前,標識人類進化至新階段的早期智人,以腦容量激增為顯著特徵,可進行複雜思維活動與社會行為。如今,AI技術的突飛猛進,也為機器人鍛造出類人“大腦”。
於是,行業共識日漸清晰——智能機器人“走”到了實驗室與市場化的十字路口。
某種意義上,包括杭州及北上廣深等先發城市紛紛“重倉”智慧機器人產業,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也首次提到“具身智慧”,均是此種共識下的決策投射。
力爭進入全國頭部的智慧機器人產業集聚發展城市,產業規模居全國前五,爭創國家級未來先導區……3月30日,2025中國(合肥)智慧機器人產業發展大會上,合肥也明確了智慧機器人產業的發展願景。
是願景,也是“雄心”。恰如當年合肥選擇重投新能源汽車產業,短短數年便讓其產量躍居全國前二。合肥的智能機器人能否與新能源汽車一樣,再一次完成“彎道超越”?
合肥“底氣”
——造“智人”背後的“心谷聯動”
“進入全國頭部的智慧機器人產業集聚發展城市”,當天大會主螢幕跳出這一行字中,被加大放粗的“頭部”二字甚是惹眼。
這一細節也彷彿映射出這座城市發展智慧機器人產業的“底氣”。
此時,幾十公裡外,合肥新橋機場,安徽長航未來智慧科技有限公司研發的安防巡邏機器人和排爆機器人正在崗位上巡邏,與機場自身安防系統相互配合。
“合肥擁有中科大、中科院等眾多高校科研院所,在機器人相關領域成果顯著且培養了大量人才。”該公司董事長王均春早年投身人工智慧行業,其核心技術團隊便來自合肥。
“合肥還有良好的製造業基礎,如汽車、家電產業都已使用工業機械臂,構建起了機器人上游的供應鏈。”談及合肥“底氣”,00后清華畢業生閔宇恆也有自己的理解。
閔宇恆是合肥零次方機器人有限公司創始人。該公司研發的ZERITHZ1既能跳舞,也會模仿人類打拳,還能疊衣服、擺放水果……妥妥的“上得廳堂、下得廚房”。
正如上述兩人所言,研發上“想像”、製造上“成像”,折射出合肥智能機器人產業的良好“基因”。
研發端上,合肥有研發平臺26家且多家正圍繞智慧機器人本體開展科研攻關,涉及四肢、多維力矩、柔性觸覺感測器、大小腦、控制系統動力學演算法等,均是行業核心前沿技術。
在製造端,合肥擁有智慧機器人企業,以及人形機器人整機集成企業(如安徽聆動通用)、“大腦”企業(如科大訊飛)、“小腦”企業(如中科深谷)、核心部元件企業(如聯寶科技)和其他元器件、場景應用企業等。
“合肥初步形成了大腦-小腦-核心部元件-本體的研發製造一體化格局,是國內少有完成智慧機器人產業全鏈佈局的城市。”合肥市發改委副主任、國際先進技術應用推進中心(合肥)(以下簡稱“國先中心”)執行主任程羽表示。
此外,最具合肥標識度的“底氣”當屬驅動城市科技創新與產業創新的體制機制創新“基座”。
作為新時期合肥“Y”城市創新戰略中兩大驅動引擎,2022年,科大矽谷和國先中心先後成立,分別致力於營造創新生態和連結高端產業資源,旨在實現產業體系建設從“單點突破”到“系統作戰”。
在2025年中國(合肥)智慧機器人產業發展大會上,“心谷聯動”首次亮相,雙方聯合成立合肥市首個智慧機器人產業生態聯盟,推動“政產學研金服用”協同發力,促進“鏈主企業 + 科創平臺 + 產業集群”協同發展。
“‘心谷聯動’是讓科技創新與產業創新實現無縫銜接,從而破解科產‘相望難相見’的痼疾。”科大矽谷服務平臺公司董事長吳海龍表示。
2025中國(合肥)智慧機器人產業發展大會。科大矽谷供圖
合肥“打法”
——從資金到服務的“生態雨林”
3月30日,在2025中國(合肥)智慧機器人產業發展大會現場,當合肥“6128”工程政策PPT畫面在螢幕上切換時,台下鴉雀無聲,與會人士專注聆聽並頻頻拍照記錄。
與之形成呼應,會前一周,國先中心智能機器人事業部負責人孫丹丹發現,參會企業數量從預計的200家陡增至超300家。即便如此,當天會場還是臨時“加座”。
上述場景印證一個事實,合肥恰逢其時的出手,滿足了他們的期待。
某種程度上說,回應企業期待也是城市產業“生態雨林”的一次構建。
設立100億元未來產業基金,三年內投入20億元建設公共服務平台體系,每年再拿出1億元專項資金補貼智慧機器人企業研發成果……真金白銀的資金投入是其一。
但科技密度極高的智慧機器人企業,尤其中小企業更看中一座城市服務創新的能力。會上,合肥發佈“6128”行動計劃:力爭一年內開放60家整車配套企業供應鏈目錄,為100家企業提供公共服務和技術攻關,打通華為、訊飛2個多模態大腦,形成共性服務能力,促進8大場景實施落地。
“這是我們想要的。”一位參會的企業人士表示,合肥計劃建設公共服務創新平臺,涵蓋複雜結構特種加工、關鍵零部件精密加工和檢測等模組,並依託聯寶科技的智慧製造優勢共建小試中試平臺,將極大降低中小企業的創新成本。
需要指出的是,不論是實施“車機人”協同計劃,還是推動“具身大腦”開發與泛化應用等,合肥欲以形而上的共性生態營造,為智慧機器人產業營造包容性的服務支撐生態。
海納百川,有容乃大。“陪伴不是大包大攬,而是在技術無人區做企業的‘第二研發中心’。”程羽這樣形容。
服務創新,合肥不只有政策上頂層設計,還有聚合資源的平臺。
“科大矽谷就是一個好平臺。” 閔宇恒表示,雖然企業今年才落戶科大矽谷中國視界園區,卻已在融資等方面得到支援,科大矽谷還積極説明零次方對接合肥大數據公司,解決企業在算力方面的需求。
“通過科大矽谷,我們實現了包括宣傳、創景業務在內實實在在的資源連結。”持相同觀點的還有安徽如動科技有限公司創始人朱寶。其公司研發和推動的“蓋亞”可學習類腦模型和晶元,是一類以智力衡量其性能指標的新型人工智慧模型和晶元。
“科大矽谷核心在於聚資源、搭平臺,是要將產業的‘池子’挖得更寬,延伸服務鏈條,培育更多科創企業好苗子。”吳海龍表示,科大矽谷服務平臺公司應該成為服務科技創新創業的“大模型”。
科大矽谷核心區中安創谷。科大供圖
合肥“範式”
——以城市為試驗場的場景“滲透力”
一場智能機器人大會,讓人彷彿看見了“未來”。
互動展區內,智送一體咖啡機器人平均70秒做一杯咖啡,還能送上寫字樓;你笑它也笑,你哭它也哭,無論科技的多模態交互表情頭可實現人類面部表情的精準識別、實時類比;靈博機器人手可實現精準持握,持雞蛋、易開罐,不在話下……
場景,是技術最好的“老師”。錨定產業創新,合肥以一座城市為試驗場,讓“科里科氣”的創新具有“煙火氣”。
以智慧機器人產業為例。去年,合肥發佈了全國首個智能機器人“超級場景”,面向全國科技企業、高校院所等,發佈集成式應用場景,誠邀科創團隊帶著好技術、好產品成為合肥智慧機器人產業合夥人。
於是,置身這座城市,到駱崗公園,遊人能享受到機器人智慧伴游、無人駕駛交通導覽;走進校園課堂,孩子們可以在定製化科學教育機器人中感受快樂教育……
當然,要讓智慧機器人與場景“牽手”並不容易。
日前,合肥的一個工地上,焊接機器人揮舞著機械臂,精準地完成每一道焊縫。“鋼鐵俠”怎麼進了工地?這得益於合肥市場景公司“百企服務”行動。
時針再向回撥,某次合肥市重點工程局建設項目場景應用創新溝通交流會上,施工企業普遍反映橋樑鋼結構焊接長期依賴人工,存在效率低、安全隱患大、作業環境危害健康等痛點。合肥市場景公司以此為突破口,聯合相關單位系統梳理施工全生命周期場景需求,同時通過能力企業庫篩選、專家諮詢及產業鏈協同,最終讓行業內專業焊接機器人走上“崗位”。
“通過場景服務公司,我們遴選百家高成長企業,為企業定製化打磨一批場景解決方案。”在吳海龍看來,服務科創企業,“找場景”和找人才、找資金同樣重要。
2025中國(合肥)智慧機器人產業發展大會互動展區里各式智能機器人。人民網 陶偉攝
吳海龍的這句話是合肥這座城市對場景“滲透力”的具象表達。
據悉,圍繞文旅、教育、醫療、場館科普、表演、公共安全等領域,深挖場景應用痛點,合肥謀劃集成式場景解決方案,推動智能機器人在真實場景中先行先試。此外,合肥將構建“225”智慧機器人產業生態佈局,即打造2個智慧機器人產業園,2個智慧機器人科技服務業集聚區,設立5個機器人典型應用示範區。
以場景需求倒逼科技創新,從這個層面上說,合肥正以一座城市作為試驗場,加速技術泛化能力提升,為智慧機器人產業開闢一條“從場景中生長”的躍遷通道。
而這種場景的“滲透力”,一定程度上也是合肥培育新質生產力的一種新範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