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自:湖北日報
天降“大訂單”原是騙子新招
省反詐中心提醒新型詐騙
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許曠
通訊員 廖琬均 李小媛
不看款式、不問價格,在金店一擲千金拿下全部現貨。
買貨時不開發票,不走對公帳戶,在冷鏈市場成噸購入凍貨……
這究竟是“土豪”所為,還是另有貓膩?
“此類‘購物’是電信網路詐騙分子轉移贓款的新型手段。去年以來,省內已有多起案件。”3月17日,湖北日報全媒記者從湖北省反詐中心瞭解到,電信網路詐騙犯罪分子“另闢蹊徑”,利用線下合法商業交易作為掩護,通過購買高價值商品將非法資金“洗白”。
2024年7月,鹹寧城區羅女士的金店裡來了一位顧客。該顧客聲稱公司急需購買一批現貨黃金,款式、價格都不是問題,談到交易時卻不提供公司營業執照、匯款人身份證等重要證件,要求直接將錢款匯入羅女士個人銀行帳戶。這引起羅女士的警覺,她隨即報警。警方循線追蹤,發現顧客轉給羅女士的27萬元,是另一起電詐案中受害人孫女士的被騙款。警方及時聯合銀行攔截,為受害人挽回損失。
今年2月,武漢某冷鏈市場商戶汪先生接到一筆採購7.7噸凍貨毛肚的訂單,買方提出“不開發票、不走對公帳戶”等不合理要求。困惑的汪先生立即報警求助。警方查明,嫌疑人用來購買毛肚的35萬元是萬婆婆被騙的養老錢,當即攔截該批貨物和貨款。
湖北省反詐中心揭露,此類詐騙套路通常表現為,詐騙團夥雇傭“車手”(又名“職業取款人”,是指在電信網路詐騙犯罪中專門負責實施取款、轉移贓款的中間人),進入實體店大額消費,在支付過程中,嫌疑人往往謊稱幫朋友購買物品,拒不提供本人身份證、銀行卡,要求將錢款打到經營者帳戶上。有時候,嫌疑人還會主動要求將大額交易拆分為多筆支付,頻繁更換支付帳戶,需要等待“別人”轉款後才進行支付。所謂的“別人”就是其他被詐騙物件。
此類案件中,若完成交易,實體店經營者會在無意中幫助詐騙分子洗錢,從而導致自己名下帳戶被凍結,甚至可能承擔涉案資金被劃扣,財、物兩空的經濟損失。
實體店經營者應如何避免自己成為詐騙分子的洗錢“幫兇”?
湖北省反詐中心提示,廣大實體店商戶在進行大額交易時,如果遇到對方資金來源不明、頻繁更換多個帳戶付款、將大額交易拆分為多筆支付、等待第三方遠端轉款等情況,同時對方要求使用個人銀行卡交易,務必仔細核實買家真實身份和資金來源。發現可疑情況,應及時報警,並第一時間保留聊天記錄、交易記錄等證據,配合警方調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