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自:贛南日報
□記者余書福 通訊員謝團華 薛順鑫
“我要一份紅燒肉、西紅柿炒雞蛋,再來一份鹵香雞腿。”“給我來一份芹菜炒豆干、炒藕片、土豆絲和虎皮青椒。”3月20日午餐時間,贛縣區城市社區城南社區食堂裡人頭攢動,誘人的飯菜香味撲鼻。
現年93歲的鄧良卓和80歲的許延秀幾乎每天都會來社區食堂就餐,用他們的話說:“這個食堂衛生乾淨,菜飯美味,吃得放心。”
記者注意到,該社區食堂向全社區居民開放,每天上班時間為6時至22時,覆蓋了居民一日三餐的用餐需求,價格設置更是親民:60歲至69歲八折,70歲至79歲七折,80歲至89歲五折,90歲以上免費,學生也可以辦月卡,既方便又實惠。
贛縣區城市社區廣場社區黨總支書記易慶森告訴記者,社區食堂的服務物件主要是“一老一小”,考慮到老年人的身體狀況和用餐習慣,菜品以少油、少鹽、少糖為主,同時兼具美味與營養,深受居民青睞。
今年70歲的張亮,每天他都會陪著90歲高齡的父母前來社區食堂就餐。“剛開業的時候,我們來吃了一頓,感覺飯菜質量和環境非常好,我就立即辦理了月卡,打算長期在這裡就餐。“張亮說。
該社區食堂空間寬敞明亮,裝飾溫馨雅緻,環境溫馨舒適。食堂每日都會推出十幾種菜品,再加上5種左右的主食,中午還有水果、湯類,居民可以根據自己的喜好選擇菜品。
近年來,贛縣城區老年人佔比日益上升,而他們的子女往往不在身邊,就餐問題成了老年人的“大事”。循著民聲來,奔著民願去。贛縣區城市社區找准基層治理“小切口”,把一家家社區幸福食堂開進居民身邊,且在社區食堂前期選址問題上,精心籌劃、反覆調研,力求讓食堂的建設佈局盡可能科學合理。同時,採取委託運營的方式,運營方充分利用自身餐飲公司、附近大型餐飲企業等資源提供餐食製作、配送服務,並在運營中探索社區服務新模式,與居民實際需求相貼合,不斷提升服務水準,讓“一老一小”盡享“食”惠。
“肖爺爺,我從食堂給您買的飯菜來了。”臨近中午,城市社區城西社區的工作人員端著熱氣騰騰的飯菜來到肖千生的家中。肖千生是獨居老人,因年紀大腿腳不便,外出買菜做飯成為一個大難題。社區得知肖千生的生活狀況后,決定為他提供送餐服務。每天老人點餐後,再由社區志願者打包好直接送到老人家中。
“社區幸福食堂是群眾關心關切的重要民生工程,需要政府、社會各界的共同努力。”贛縣區城市社區黨工委書記邱日玉表示,目前已在城東、城南、城西、廣場、貢江北等社區打造了6個標準化社區食堂,在滿足多樣化就餐需求、提高老年群體就餐標準等方面進行多種探索,擦亮社區治理“幸福底色”,努力讓“小餐桌”釋放出為民服務大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