復旦大學這個中心成立20年,“冷門學科”如何被更多人看見?
更新于:2025-03-29 21:28:23

“我雖然已退休多年,但蒙學校領導和中心同仁不棄,還能和大家一塊兒從事科研工作,這讓我很高興。我希望能在中心同仁的大力支援下,如期完成我所參加的《老子》註釋專案,也希望中心今後不斷發展,取得越來越好的成績。”

裘錫圭教授  本文圖片均為復旦大學提供

3月29日,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迎來成立20周年紀念日。90歲高齡的復旦文科傑出教授、著名古文字學家裘錫圭先生對中心發展寄語。

2005年,裘錫圭先生率隊成立中心后,張湧泉教授擔任中心首任主任。2007年起,劉釗教授擔任中心主任至今。

回顧二十年走過的路,中心在古文字釋讀、出土文獻與傳世文獻整理、近代漢字字形字義等領域取得了豐碩成果,出版學術著作百餘種,產生了廣泛的學術影響和社會影響,共獲得教育部高等學校科學研究優秀成果獎、上海市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近30項,以及中國政府出版獎、郭沫若中國歷史學獎、全球華人國學大典國學成果獎等具有社會影響力的重要獎項60多項。

談到當下備受關注的AI技術,劉釗表示,“科技進步的每一個動作,都會影響學科的發展。”在他看來,雖然AI應用於古文字研究有特殊困難,但未來有望推動科研範式、人才培養模式變革。

“冷門絕學”被更多人看見

古文字學,是一門識讀甲骨文、金文等古文字,同時藉助古文字材料研究語言、文獻、歷史的學科,因門檻高、培養週期長、出成果難,常被視為“冷門絕學”。

“漢字有超時空的功能。古文字具有很強的民族文化、民族特徵,古人對美的認識,通過文字來體現。如果沒有文字,人們對古代的瞭解將如長夜一般。”劉釗表示,“冷門絕學”是相對的概念,相對於從事研究的人比較多、歷史悠久的學科而言,從事古文字研究的人較少且具有特性。如果沒有經過專業的訓練,學問很難做。如果沒有支援,學科也延續不下去。

中心的裘錫圭教授被譽為“當代中國古文字學研究第一人”,也是一位“劃破長夜”的引路者。

裘錫圭先生作為中心的學術核心、精神領袖,他在甲骨學、金文、戰國文字、簡牘、帛書等多個古文字學領域均有深入研究。他對不少長期困擾甲骨學者的“疑字”“難字”進行瞭解說,並將文字研究與歷史、考古、語言學等多領域知識結合起來,通過跨學科研究方法,推動甲骨學研究的發展,極大地豐富了人們對古代社會的理解。

《長沙馬王堆漢墓簡帛集成》修訂本

20世紀70年代初,長沙馬王堆漢墓出土了大量帛書、帛畫、簡牘等珍貴文物,舉世震驚。2014年,由裘錫圭主編,湖南博物院、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編纂的《長沙馬王堆漢墓簡帛集成》對這批珍貴資料作了系統整理與註釋。裘錫圭帶領中心全體教師,以6年的心血傾注於一書,將這一學術工程推向新的高度。

此後十年間,中心團隊在充分吸納新學術成果的基礎上,對這批文物資料進行了更為深入的研究,於2024年出版了集大成之作——《長沙馬王堆漢墓簡帛集成(修訂本)》。

在裘錫圭心中,“馬王堆帛書、簡牘的整理工作沒有止境。”此前,主持初版編纂工作時裘老年事已高、青光眼嚴重,但仍堅持全程參與。而修訂本編撰時,裘老仍躬耕於研究一線,親自操刀《老子甲本》《老子乙本》的修訂工作。

“裘先生的學風對後輩的影響很深。”劉釗說,90歲高齡的裘錫圭飽受眼疾困擾,精力大不如前,但依舊堅持每天工作2至3小時,這是他對“學問高於一切”的堅守,而這種治學態度也深深地影響了中心的中青年學者。

絕學不絕,“很多學者都以學術為主軸去生活”

要讓學科文脈不斷,冷門不冷,絕學不絕,需要傳承。

據劉釗介紹,中心目前的學術團隊形成老中青相結合、研究方向全面且交叉互補的合理結構。中心現有專職研究人員17名,其中包括復旦大學傑出教授、首批國家哲學社會科學領域一級教授、復旦大學特聘教授、國家級及上海市人才等多名。濃厚的學術氛圍,也吸引了來自日本、俄羅斯等不同國家的古文字學研究者,這些國際學者的加入,為中心的學術研究注入了多元視角。

“選擇學術,就是選擇了一種生活方式。”劉釗笑稱,中心的很多學者都以學術為主軸去生活,看書困了就睡覺,醒了就看書,生物鍾跟常人很不一樣。真正將愛好變成了事業,將事業變成了生活。

據劉釗介紹,從中心畢業的年輕學者均找到了較好的職業去向,高校研究人員、教師、出版社編輯等崗位成為熱門選擇。而這背後,也離不開中心對於人才培養的重視。2023年8月,中心入選教育部第三批“全國高校黃大年式教師團隊”名單,這是也是復旦首個入選的文科團隊。20年間,中心逐漸建立起特色化創新性培養體系,不斷注入年輕力量。目前,中心已培養200多位研究生,其中60余位為在讀學生。歷屆學生不僅在學位論文、外出考察交流專案上屢得突破,還獲得教育部學術新人獎、國家獎學金、上海市五一勞動獎章等榮譽。

中心發展20年,學科研究成果結出諸多碩果,影響廣泛而深遠。2024年5月,由中心13位教師歷時近四年編寫的《出土文獻與古文字教程》出版。作為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領域第一部研究生綜合教材,填補了古文字學科長期以來缺少科學性、系統性教材的空白。首印的3000套在一周內就銷售一空,年內加印3次,50套精裝本一上線即被“秒光”。

20年間,中心已出版學術著作百余種,獲得近30項教育部高等學校科學研究優秀成果獎和上海市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以及60多項其他重要獎項。2021年,中宣部、教育部、文旅部等八部委共同啟動實施“古文字與中華文明傳承發展工程”,對深入研究發掘古文字歷史思想與文化價值作出了戰略部署。作為首批“古文字與中華文明傳承發展工程”協同攻關創新平臺建設單位之一,中心已成為國內領先、國際上有重大影響的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基地和人才培養、學術交流及資料資訊存儲傳布的中心。

復旦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全員合影。

“科技進步的每個動作,都會影響學科發展”

“文科發展亦得益於數位人文的高速發展。考古和古文字學是對科技進步非常敏感的學科。科技進步的每一個動作,都會影響學科的發展。”劉釗接受記者採訪時曾如是說道。

多年來,劉釗一直關注並呼籲新技術在古文字整理研究中的應用,如高清照相技術、3D列印技術、DNA檢測技術以及人工智慧等。

據介紹,現存甲骨片總數約16萬片,其中大量為殘片、碎片。將這些碎片準確拼合到原始牛骨和龜甲上,是甲骨學研究領域的一大挑戰,而AI技術已成為攻克這一難題的關鍵“利器”。

中心成員蔣玉斌研究員目前承擔了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大專案“人機協同的甲骨分類綴合研究”。截至最新統計,甲骨綴合成果已超7000組。其中,蔣玉斌綴合500多組,中心博士生楊熠綴合400多組,兩人綴合總量接近學術界綴合總數的七分之一。

中心自成立以來,一直重視古文字數位化資源採集整理。在被列入《國家“十一五”時期文化發展規劃綱要》的中華字庫工程專案中,中心承擔了“金文的搜集與整理”“楚簡、帛书及其他古文字的搜集與整理”及資源調研、工程管控等工作,建設有“上博簡字詞全編”“馬王堆簡帛字詞全編”等資料庫,積累了大量數據和研發經驗。

中心近年圍繞“先秦秦漢古漢字資料資料庫”与“古文字智慧研究平臺”,還建設有馬王堆漢墓簡帛資料庫、“綴玉聯珠”甲骨綴合資訊庫、“四方會同”甲骨著錄資訊庫、“貫聯汗青”簡牘綴合資訊庫,形成了“二總四專”的古文字數字資源格局。

未來,中心計劃圍繞古文字數據採集標註、古文字知識圖譜、古文字視覺識別、古文字知識庫開展工作,打造大模型智慧體“AI古文字專家”,以應用於古文字疑難字詞的考釋研究、古文字形體源流譜系的構建與呈現、漢字教育、書法教育以及中華文明的探索和推廣。

在劉釗看來,古文字學研究正朝著精細化、體系化、數位化方向發展。一方面,學科分支愈來愈精細;另一方面,以“有組織科研”形式開展的重大學術項目不斷湧現。同時,數位人文的發展也為古文字研究提供了新的助力,推動其不斷邁向深入。雖然AI應用於古文字研究有特殊困難,但未來有望推動科研範式、人才培養模式變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