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自:生命時報
受訪專家: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老年心理研究中心主任 李娟
本報特約記者 司浩宇
近年來,全球百歲老人的數量越來越多,成為人們羨慕的物件和仿照的榜樣。很多科學家試圖從他們身上解開長壽密碼,但多數研究集中在生理因素上,鮮少關注社會、心理等方面。近日,一項發表在美國《老齡化研究雜誌》的新研究顯示,內心強大的老人更長壽。
愛爾蘭香農理工大學研究人員對17名平均年齡101.5歲的老人進行了深入訪談,重點分析情緒管理、人際互動和生活態度層面。最終發現,這些百歲老人身上有3個共同點,不僅是百歲老人的長壽智慧,更是每個人都可以踐行的健康生活方式。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老年心理研究中心主任李娟對此進行了詳細解讀和指導。
心理韌性強,遇事不焦慮。這些百歲老人面對生活變故時,不會沉溺於負面情緒,而是會快速調整,找到解決辦法。他們更擅長接納現實,而不是糾結過去,因此更少出現焦慮和抑鬱。這種心理韌性在他們的分享中展現得淋漓盡致。104歲的南希說:“我認為我從未面臨過挑戰,因為我不把任何事情當成障礙。”甚至在談論死亡時,他們也表現得更豁達。100歲的麗塔說:“我的很多同齡人都去世了,但這就是生活的本質。”102歲的菲力浦說:“如果能重來一次,我不會改變任何事情,當時候到了,我會快樂地死去。”李娟表示,心理韌性強的老人,更能抵禦慢病,也更快樂。有研究發現,心理韌性不僅能幫老人緩解壓力,還能降低高血壓、心血管疾病等慢病的發生風險。情緒穩定的人,身體炎症水準更低,免疫力更強,壽命更長。李娟表示,心理韌性是可以訓練的,老人可以通過每天的小練習,讓自己更從容地面對生活:1.遇事時深呼吸3次,通過啟動副交感神經系統來幫助放鬆,從而減少焦慮感;2.寫“情緒日記”,記錄一天中讓自己開心和困擾的事情,學會調整思維方式;3.練習正念冥想,每天至少花5分鐘專注於自己的呼吸或即時感受,讓大腦得到放鬆。
社交互動多,孤獨感更弱。這些百歲老人都有穩定的社交圈,包括家人、朋友、鄰居等。最重要的是,他們從小到大都與兄弟姐妹保持緊密聯繫,這既是維繫家庭關係的重要紐帶,也是進行其他社交活動的基礎。105歲的佩吉說:“我從來沒有感到孤獨,我身邊總有需要我關心的人。”100歲的卡羅琳稱:“我生命中有這麼多人,即使想感受孤獨都沒這個機會。”有研究表明,社交互動可以刺激大腦神經網路,降低認知功能衰退和抑鬱症的發生風險。李娟表示,社交就像大腦的健身房,用得越多,衰老得越慢,老人可以每天給家人或朋友打一個電話,哪怕只是簡單的問候,也能增強情感連接;每周參加一次興趣小組(如書法、合唱、舞蹈),在愉快的狀態下增加社交;定期參加社區活動或志願服務,不僅能認識更多的人,還有助增強自我價值感,讓生活更有意義。
晚年設目標,每天有事做。訪談發現,這些百歲老人不會讓自己閑下來,也不認為自己已經退休了,即使離開原本的崗位,也會給自己找點事做,比如學習新知識、嘗試新娛樂、照顧家人等。105歲的羅傑說:“不需要工作后,我開始釣魚,一直釣到103歲,此後就是玩橋牌。”即使年過百歲,他們仍然有自己的人生目標,並對此高度重視。有研究發現,有明確目標的人認知能力下降速度比無目標者慢30%,而且他們更願意學習新事物,更有生活動力,幸福感更高,壽命也更長。李娟強調,老人可以從設定短期目標開始,例如每天堅持快走30分鐘,增強體力和自信心;學習一項新技能,比如唱一首新歌、做一道新菜等,給自己帶來成就感;同時不應忽視長期目標,比如參與家庭生活,説明子女照顧孫輩;發揮自身特長,教授書法、手工藝等,從中獲得價值感和歸屬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