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燕,你怎麼又吃這麼多肉啊?肉有這麼好吃嗎?”愛吃素的小麗疑惑地問道。
“你也知道,我是個‘無肉不歡’的人,一頓不吃肉我都心癢癢啊。”說完,小燕夾起一塊雞排,大快朵頤起來。
“但是我聽說.....”小麗有些欲言又止。
“有話直說嘛。”小燕頭也不抬地繼續吃肉。
猶豫了兩秒,小麗說道:“我聽說吃肉太多,會得腸癌的啊。”
話音剛落,嚇得小燕馬上丟下筷子,“不是吧!看來改天要去做個腸鏡檢查一下才行了。”
吃肉會致癌,你聽說過嗎?到底小麗說的話是危言聳聽,還是真有其事?今天就讓小艾解開這個謎題。
研究證實:吃肉太多,確有患癌風險
許多臨床研究證明,吃肉太多確實能夠誘發某些癌症。
一項由中山大學附屬第六醫院進行的研究發現,蛋白ILF3是人體中一種促進腫瘤癌變的關鍵基因,它以達到自身惡性增殖的目的,能夠使癌細胞大量吸收周圍的營養物質。
大量吃肉有可能會造成過多營養物質的攝入,尤其是絲氨酸和蛋氨酸,為腸道的腫瘤惡變提供了充分的營養。
早在2015年,國際癌症研究機構就將加工肉類納入一類致癌物的範疇(已有充分的證據證明加工肉類中有一些物質能夠誘發人類癌症),將紅肉定為2A類致癌物(對人致癌性證據有限,對動物致癌性證據充分)。
根據全球疾病負擔專案的推算,每年全球有大約3.4萬例癌症的死亡病例可能與大量食用加工肉製品有關。每天食用50克的加工肉製品,患結直腸癌的風險將提高18%,還可能會誘發胃癌。
此外,每天食用100克及以上的紅肉,患結直腸癌的風險也會提高17%,還可能會引發胰腺癌和前列腺癌。
“無肉不歡”還與25種疾病密切相關
國際事務政策研究所發佈的《2016全球糧食政策報告》顯示,中國2016年的人均肉類消費量為59公斤,比《中國居民膳食指南(2016)》建議的每年人均27.4公斤多出一倍!“無肉不歡”很可能會誘發多種疾病。
近日,發表在《BMC Medicine》上的一項研究收集了近50萬人的樣本,在長達8年的隨訪期內監測了這些人群患25種疾病的風險。
結果發現,紅肉和加工肉類的攝入總量越高,發生25種除癌症以外的慢性病的風險就越高。這25類疾病包括常見的肺炎、糖尿病、心臟病、結腸息肉、胃炎等等。
紅肉還能不能吃了?答案:適量即可
所謂的紅肉,通俗地講,就是在烹飪前呈現出深紅色的肉類。由於豬、牛、羊等畜類哺乳動物的肌肉中含有豐富的血紅素,導致肉的顏色呈暗紅色。紅肉中富含多種人體所需的營養物質。
由於血紅素含量高,紅肉是絕佳的補鐵食物,説明夠維持人體血液迴圈獲得足夠的運氧量;紅肉中的鋅元素遠高於植物性食物,這對兒童的生長髮育和性成熟至關重要;此外,紅肉中的蛋白質含量為10%~20%,尤其是牛肉,含有大量氨基酸,很適合需要增強體質的人吃。
雖然紅肉有致癌風險,但拋開劑量談危害就是“耍流氓”,如果完全不吃紅肉是不可取的,但為了吃得健康,中國註冊營養師谷傳玲提出了5點建議:
1.分散食用,適量攝入。每天可以吃1兩紅肉,每周吃3~5次,可以切絲、切丁、切片,控制好每次的攝入量。
2.少吃肥肉,選擇瘦肉。平時可吃牛腱子肉、裡脊肉等新鮮瘦肉,少吃肥羊、五花肉等高脂肪肉類,尤其是“三高”人群。
3.低溫烹調。烹調紅肉時盡量採用蒸、煮等低溫方式,少煎、炸、烤,剁碎吃更有利于营养素的消化和吸收。
4.注意營養搭配。紅肉搭配肉類、魚、奶、蛋和蔬菜等一起食用,營養豐富且利於吸收。
5.特殊人群多吃紅肉。蛋白質營養不良、貧血、低血壓、月經失血多的人群建議多吃紅肉補充營養。
隨著生活水準的提高,很多人在飯桌上變得“無肉不歡”,殊不知總是吃肉相當於為身體埋下了定時炸彈。在日常的飲食中,還是要注意食物種類的均衡攝取,多吃蔬菜水果和粗糧,注意烹飪的方式要選擇清淡。
參考資料:
[1]《少吃肉防腸癌》.健康時報.2019-12-03
[2] Keren Papier et al. Meat consumption andrisk of 25 common conditions: outcome-wide analyses in 475,000 men and women inthe UK Biobank study, BMC Medicine (2021).
[3]《癌症機構:吃肉致癌證據確鑿 符合中國國情》.新京報.2015-11-01
未經作者允許授權,禁止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