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已經晚期了?可是我並沒有什麼明顯不適啊,人也挺精神,不是說癌症患者都是有氣無力,皮包骨的嗎?你看我生龍活虎的,怎麼可能是癌症?”徐叔今年62歲,退休之後生活瀟灑,以前戒掉的煙酒又撿了回來,還經常與“麻友”通宵打麻將,日子過得好不舒服。
上周,女兒回家看望他,得知老爸生活作息紊亂,擔心他健康出問題,好說歹說把徐叔拉到醫院體檢,檢查報告出來后,徐叔被確診癌症晚期,這讓大家都嚇了一跳。癌症發展到晚期卻毫無徵兆,這究竟是怎麼一回事呢?
1、為什麼癌症到了晚期,卻沒有任何癥狀?
有很大癌腫的人很少,有很小癌腫的人則很多。有癥狀的腫瘤患者只是冰山一角,而無癥狀的則是水下的冰山,這是為什麼呢?
—腫瘤位置隱蔽,癥狀不明顯
例如鼻咽癌,早診率極低,就診時病人多屬中晚期。這是因為鼻咽部的解剖位置隱蔽,內徑僅為2×3.5釐米左右的長方體腔道。其後壁為頸椎,頂壁為顱底,有多組顱神經及重要動靜脈經此出入顱腔。因此,在由大血管、顱神經包繞的彈丸之地的腫瘤難以被發現。又如原發性腹膜后腫瘤,腹膜后間隙組織疏鬆,腹膜后腫瘤早期多無明顯臨床癥狀,患者無任何不適等感覺,隱蔽生長週期長。
—常發生轉移,癥狀被混淆,未引起重視
這方面主要以老年人無癥狀的潛伏腫瘤較多,且很可能是腫瘤癥狀被其他老年性疾病所掩蓋。如肺癌的咳、痰、喘癥狀可能被老慢支、肺氣腫、慢阻肺等疾病所掩蓋。腸癌的便秘癥狀可能被老年習慣性便秘所掩蓋。骨腫瘤可表現為關節疼痛和骨質疏鬆,容易被誤認為是老年退行性關節炎或風濕病。顱內腫瘤可表現為頭痛、頭暈、偏癱,容易被誤認為是老年人的中風。
2、癌症癥狀易被忽視,拿什麼來發現它?
癌症是一種不治之症,一旦出現癥狀就宣告死亡即將來臨。因此,早期發現成為降低癌症死亡的重點,即抗癌防線前移,將二級預防作為主陣地,希望通過“早發現、早診斷、早治療”來降低癌症死亡率或治癒腫瘤。
—癌症早篩很重要
例如,患有部分良性乳腺疾病、子宮內膜異位症的患者,或高內源性雌激素水準、初潮較早及絕經較晚的女性,以及有乳腺癌家族史、肥胖、抽煙、酗酒者,均是乳腺癌高風險人群。據此,美國國立綜合癌症網路指南(2018.V3)推薦年齡≥25,<40歲的女性每1~3年接受一次臨床手診,年齡≥40歲的女性每年接受一次鉬靶檢查,以及必要時接受數位乳腺斷層攝影。
吸煙、二手煙暴露、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史,及石棉、氡、鈹、鉻、鎘、鎳、矽、煤煙和煤煙塵暴露等是肺癌的危險因素。肺癌篩查是降低肺癌死亡率的有效措施,已有的研究證明用低劑量螺旋計算機斷層掃描(low-dose computed tomography, LDCT)進行篩查可降低20%的肺癌死亡,目前國際和國內均建議進行肺癌篩查。
引起原發性肝癌的危險因素包括HBV感染、HCV感染、酒精攝入、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自身免疫性肝病及遺傳代謝性肝病、或伴發2型糖尿病及黃麴黴毒素暴露等。根據肝癌危險分層,臨床上多採用常規腹部超聲及血清甲胎蛋白或聯合AFP異質體3、異常凝血酶原等進行篩查,更進一步也會採用肝CT及MRI平掃和多期相動態增強成像篩查。
大腸癌的高危人群包括:45歲以上無癥狀人群、40歲以上有“兩周肛腸癥狀”的人群、長期患有潰瘍性結腸炎的患者、有大腸癌家族史的直系親屬等。對符合上述大腸癌高危人群特徵的“一般高危人群”,建議從45歲開始,無論男女,每年1次大便隱血檢測,每5年1次腸鏡檢查,直到75歲。
—不建議普通人早篩,但常規體檢很重要
中國科學院院士韓啟德曾收集大量研究文獻,對癌症篩檢人群和非篩檢人群癌症發病率和死亡率的差別進行了詳細分析,包括卵巢癌篩查、前列腺癌篩查、乳腺癌鉬靶篩查以及肺部小結節篩查等,多項研究均顯示篩查組與非篩查組癌症死亡率無差別。這提示“早發現、早診斷、早治療”對癌症預後的有效性值得質疑,建議不要在健康人群中進行癌症篩查,並認為以病灶為中心的癌症“三早”缺乏實際意義。
僅針對癌症病灶進行早發現、早診斷、早治療,其結果只是更多地發現惰性癌,而這些病灶如果不被發現、不予治療,也不會影響人的健康。建議改進腫瘤篩查方式,只針對重點易感人群給予重點篩查,而不要對健康人群進行撒網式的篩查,健康人群多關注每年常規體檢的結果,這樣才能真正體現“三早”的優勢。
3、癌症早診早治很關鍵,但即便是晚期,也要採取有效控制手段
早在1981年國際抗癌聯盟就明確指出:通過積極預防,可以免除1/3潛在癌症患者患病;還有1/3的癌症患者可以通過早診早治而得到治癒;另外還有1/3癌症患者可以通過積極治療后可能達到改善生存品質、延長存留期的效果。很多癌症在初期並無特殊不適,導致患者忽視,待發現時已成晚期,所以能夠在早期發現癌症,儘早採取治療,提高存留期,就是癌症篩查的意義。
但即便癌症發展到晚期,也不意味著就此聽之任之,我們還是可以才去積極措施提高生存品質。除了常規藥物止痛,遵守醫生的健康指導和臨床禁忌指導之外,還可以根據個人情況制定有針對性的運動計劃,運動強度無須太大,運動時長每天最好不要超過1小時,避免過度疲勞。另外患者飲食以高蛋白、新鮮以及易消化為前提,採用多種烹飪方式,注重食品的多樣性、色香味等,並和指定的營養師定期聯繫,根據患者的身體變化情況制定符合患者營養狀況,減輕其癌症疼痛的飲食計劃。
4、全文總結
癌症可以早發現,但絕對不能早恐慌;癌症應該早治療,但權衡利弊很重要。因此,要以自然的心態應對癌症。抗癌運動任重道遠,相信醫學未來一定會帶給人們美好的明天。
書目
[1] 《癌症晚期患者終末意願依從性的研究進展》.護理學雜誌. 2020-12-05
[2] 《晚期宮頸癌放化療患者生活質量影響因素分析》.中國婦幼保健. 2021-01-22
[3] 《優質護理服務模式對晚期胃癌患者疼痛的影響及效果》.中國醫藥指南. 2020-04-10
未經作者允許授權,禁止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