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4歲的李阿姨,生活一直規律健康,沒有抽煙、酗酒這些不良嗜好,身體素質也不錯,怎麼也想不到,自己竟然被肝癌這個“惡魔”盯上了。在醫院的問診室里,醫生仔細詢問著她的飲食習慣,一個看似平常的細節,卻成了揭開這場健康危機的關鍵——油。原來,李阿姨家附近有個榨油作坊,她一直覺得自榨油新鮮又香,還沒有添加劑,家裡吃的油就一直是在那兒榨的。可李阿姨滿心疑惑,自己用的都是優質油料作物,怎麼會和致癌扯上關係呢?今天,咱們就來聊聊食用油背後那些不為人知的健康秘密。
自榨油,美味背後的健康隱患
很多老一輩人都對自榨油情有獨鍾,覺得鮮榨的油香氣撲鼻,而且純天然、少添加,肯定更健康。市場上也有不少食用油品牌,打著“無添加、自榨、古法釀造”的旗號吸引消費者。可事實真的如此嗎?
當你走進一些自榨油工坊,可能會被眼前的景象驚到。曾經有不少自榨油工坊藏污納垢的視頻曝光,那些小作坊的生產環境簡直讓人不敢直視。生產食用油的設備和工具,上面覆蓋著厚厚的一層油垢,看起來就知道這些設備估計自打買回來就沒好好清洗過。很多器械的外部鏽跡斑斑,仿佛在訴說著歲月的滄桑。工作人員既不穿戴工作服,還直接徒手觸碰原料,甚至在現場抽煙,安全和衛生毫無保障。更別提食用油至關重要的密封性了,小作坊的油只要有客戶要買,隨時隨地就打開裝油,從生產到保存,每個環節都像是在“裸奔”,沒有任何衛生防護。
但衛生問題還只是一方面,自榨油更大的威脅是它可能成為身邊的“致癌炸彈”。尤其是土榨花生油,特別容易含有黃麴黴毒素。花生在生長過程中,與土壤緊密接觸,而土壤里就有黃曲黴的身影。再加上花生收穫后,如果沒有做好乾燥保存工作,在潮濕的環境里,就成了黃麴黴毒素的“溫床”。小作坊在生產過程中,又沒有規範的去除毒素流程,全憑經驗操作,這就導致花生油里很可能暗藏黃麴黴毒素的隱患。
此前,土榨油中黃曲黴素含量超標的問題就多次被曝光。2015年,我國對8省在售的植物油進行抽查,在738份樣品里,散裝土榨油的黃曲黴污染程度遠遠高於其他定型包裝樣品。2017年,廣東省抽檢了一批小作坊自榨花生油,結果發現56.9%的樣品黃麴黴毒素B1含量超標,超標率達到11.8%。而且,自榨油採用的是傳統土法製作,設備和工藝沒辦法完全去除所有雜質,裡面可能含有水、粉塵、色素,甚至有毒重金屬和殘留農藥。有些油連精鍊過程都沒有,根本達不到可直接使用的標準,人們吃了這樣的油,健康風險可想而知。
大豆油,真的是“健康殺手”嗎?
在我們的餐桌上,大豆油是常見的食用油之一。但最近,網上卻傳出一種說法,稱大豆油不健康,甚至有個美國醫生直言:“大豆油是最不健康的油,比糖還可怕”。這可讓不少人心裡犯起了嘀咕,大豆油真的有這麼恐怖嗎?
還有一種說法,稱大豆油加熱會釋放大量反式脂肪,對人體有害。不可否認,反式脂肪確實危害不小,大量攝入反式脂肪會增加心血管病的發病風險,但這主要指的是人工合成的反式脂肪,像牛羊等脂肪組織或者乳製品中含有的天然反式脂肪,危害相對較小。其實,很多植物油在高溫精鍊過程中都會產生一定的反式脂肪,大豆油可能產生的相對多一點,但即便是精煉程度最高的大豆油,反式脂肪含量也才1.44% ,遠遠低於膳食指南建議的攝入量,所以大家真沒必要過於擔心。
這3種油,趕緊從廚房“請出去”
食用油是我們每天都會攝入的,它的健康安全問題可不能馬虎。除了要謹慎對待土榨油,下面這3種油,也建議大家少吃為妙。
千滾老油
千滾老油,就是反覆使用了一輪又一輪的油。有些家庭為了節省,喜歡把用過的油留下來接著用。但這種經過多次高溫油炸的食用油,營養成分早就所剩無幾,還會產生大量反式脂肪以及致癌物質。經常吃這樣的油,對心血管健康非常不利,甚至可能增加患癌風險。想像一下,每次炒菜都像是在吃“毒油”,身體能受得了嗎?
起酥油
起酥油在日常家庭烹飪中不太常見,可在一些炸雞店、烘焙店和西式速食店中卻很受歡迎。它的基料可能是正常的植物油、動物油或者氫化植物油,但經過氫化處理後,脂肪酸的分子結構發生了改變,產生了大量反式脂肪。人體要是大量攝入反式脂肪,心血管疾病的風險就會蹭蹭往上漲,所以這種油還是少吃為好。下次去吃炸雞或者蛋糕的時候,可得多留個心眼。
有異味的油
一般來說,過期的食用油或者保存不當的油,就會產生異味。特別是那些經常被存放在悶熱環境下的油,保質期會大大縮短,很容易變質。這種有異味的油,就像是身體發出的“警報”,在提醒我們千萬別吃。因為變質的油裡可能含有各種有害物質,吃了之後,說不定就會讓你上吐下瀉,甚至影響身體健康。
【本內容為故事類醫療健康科普文章,文中除了健康科普內容所出現的任何人名、地名、事件均為藝術加工,並非有意冒犯或貶低任何個人、團體或組織。如有雷同,純屬巧合,請理性閱讀。】
校對 莊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