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越來越痛苦,父母越來越焦慮”的根源,還是家庭角色的錯位
更新于:2025-03-26 08:37:59

日常生活中,如果一個家庭出現了問題,就是三個角的位置紊亂了。平時我們看起來特別簡單,三個人只有三個支點,但是卻能變換出很多複雜的形狀來。

著名的心理學家溫尼象特在英國的一次育兒講座中說,你或許做事情有著自己的標準,珍惜自己做主的生活方式。但是很遺憾,你一旦成為母親之後,從此就應該適應孩子,而不是相反。

這段話說的非常正確,一個家庭中,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位置。在這個關係里,父親,母親,孩子是一個三角的位置。

寶寶3-6歲這個階段,開始有了性別意識。他們更傾向於和異性父母的親密,往往對同性父母出現排斥的心理。這是孩子心理發展過程中的重要時期,對娃以後親密關係的形成會產生深遠的影響。

我們都知道,現在很多家庭存在著一個角的缺位,往往都是父親。另外兩個角會無限的靠近,是母親和孩子。最終的結果是:寶寶承擔了父親的部分角色,或者是承擔了父親和母親的雙重角色。

母親是照顧孩子最多的人,小的時候,媽媽會在意孩子的衣食住行,每天怕寶寶吃不飽,穿不暖。很多媽媽在結婚生娃之後,選擇辭掉工作,在家做起了全職媽媽,全身心的投入到育兒之旅當中。

等到孩子上了學之後,老母親又過多的關注成績。每當考完試之後,孩子的分數就是家庭中的晴雨錶,這也是老母親快樂和痛苦的源泉。娃要用自己的好成績來呈現給自己的母親。

很多媽媽給娃報了各種各樣的興趣班,想讓孩子贏在起跑線上,這樣讓娃沒有一點兒屬於自己的空間和自由。媽媽每天陪著孩子上學,上各種興趣班。雖然天天都喊著非常累,卻又忙的不亦樂乎。這個時候,孩子要用刻苦努力來反哺父母。

孩子需要用自己的好成績來證明自己的優秀,有的時候他們都想不明白,只因為一次考試成績的下降,媽媽比自己都傷心,甚至流淚。

娃為了讓父母開心,不得不選擇努力的學習來考取高分,達到家長的滿意。孩子成了父母的照料者,家長卻成了孩子的索取者。

我們都希望:孩子不再痛苦,父母也不再焦慮。到底怎麼做呢?這裡提供兩個思路。

一方面,良好的家庭,能夠治癒人的一生。反之,令人窒息的家庭讓孩子想逃離。

曾經看到這樣一個問答,老師問學生:你學習是為了誰?學生回答:為了媽媽。這聽起來感覺有點幼稚,事實上在孩子們的心目中,他的成績就是爸爸媽媽看的,高分也是父母炫耀的資本。

爸爸們因為工作忙碌,經常出差。男人把賺錢養家當做自己的責任,沒有時間管孩子的學習,更沒有心情去關注寶媽的心情,他們認為好好工作就可以了。

媽媽有了情緒無法宣洩,不能指望寶爸能給自己帶來什麼安慰,只能靠娃來緩解。潛移默化當中,孩子就填補了爸爸的位置。最後的結果就是家庭的三角被打破,角色混亂。

很多母親會抱怨:你爸爸根本不顧家,不關心我,希望自己家的小暖男會懂自己的心聲。還會對孩子說,你不好好學習,表現不好,我就不理你了,甚至說要和孩子爸爸離婚。如果你的成績不好,考不上理想的大學,我就沒有繼續生活的勇氣了。這麼多年我為了你,放棄了自己喜歡的工作,捨不得買好衣服,一直圍著你轉。

如此這般的話語,希望獲得孩子的內疚感,讓娃覺得自己虧欠老母親的,一定要好好學習,努力報答餵養他們。母親的這種焦慮的心態,只會讓孩子內心恐懼。

作為家長,應該認清事實,孩子需要正向的成長,走到人生的每一個階段,他們自然會長大懂事。父母過早過多的要求孩子報答,只會適得其反。

當孩子長到了一定的年齡段,力所能及的事情就讓他們自己去做,父母沒有必要凡事包辦。該經歷的困難,就讓他們自己去面對,大人可以引導孩子找到正確的解決方式。

另一方面、父母適度退出。

全職媽媽承擔起了照顧孩子的全部責任,不要把這件事成天掛在嘴邊,說自己做出了很大的犧牲。這樣會給娃道德上的綁架。家長怎麼做都是大人的事情,不應該讓孩子來背負太多。父母總是說愛娃,一切為了孩子好。

事實上,家長只是孩子人生的參與者。陪伴的過程,並不是要包攬娃的一切,要給他們建立十足的安全感。隨著寶寶年裡的增長,父母就要適度的放手,慢慢退出,孩子終歸要獨自翱翔於自己的廣闊天空之中。

淩晨媽媽來叨叨:

每一位家長都很愛自己的寶寶,但是不要因為父母角色的錯位導致孩子心裡痛苦。父母要給娃充分的尊重,認真傾聽孩子內心的想法和意見。遇到了問題,共同研究尋找解決的方法,這樣的家庭關係更加和諧,孩子也能迅速的成長起來。

(本文圖片來源網路,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校對 莊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