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家庭生活不豐富,日常生活中沒有刺激孩子變興奮的點。要麼父母工作忙,陪孩子時間少;要麼父母不知道怎麼陪孩子玩。
2、孩子沉迷遊戲跟爸爸的日常生活表現有關,往往控制不住自己脾氣,處理問題簡單粗暴,情緒管理能力極差的爸爸。爸爸經常抱怨、指責、各種挑刺各種嘴賤,通過挑刺來彰顯自己的存在感。其本質是爸爸的無能,搞不定外面的事情,只會窩裡橫。
3、家裡有個溺愛縱容孩子的家長,但現在對孩子無能為力。這個人可能是爺爺奶奶、姥姥姥爺,媽媽。他們經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是孩子還小,他懂什麼呀?最後的結果是錯過了教育孩子的最佳時機,等到問題出現的時候,自己已經無能為力了。
4、孩子曾經積極向上,後來遇挫,家長沒有及時説明孩子梳理心態,説明孩子一起解決問題,甚至孩子遇到的是父母的指責和抱怨。遇事的無助感摧毀了孩子積極向上的心態,進而躺平。
5、愛玩手機、沉迷遊戲的孩子往往是願意遵守規則的孩子,這裡的規則是指確定性的規則,手指上劃就能出現一條新視頻,打敗一個boss,就能得到確定的裝備。而這種確定性往往是從父母這裡得不到的。明明答應給孩子買雙球鞋,結果孩子的願望一次次落空;明明考的好成績之後,父母答應一起去公園玩,結果孩子等來的是下次再去。長此以往,孩子對父母的信任降低,甚至覺得父母是食言而肥的人(可能本來也是),這時候孩子會從虛擬世界尋求情感上穩定的安慰,遊戲就是最好的選擇。
6、孩子在遊戲中獲得了自己能勝任的任務,完成之後會被及時獎勵,一句你真棒、你好帥都是孩子心中莫大的安慰,然而從父母這裡永遠得不到。寫完一張捲子永遠還有下一張捲子;考了九十分永遠還有一百分,哪怕考了一百分後面還跟著別驕傲,下次哪怕考了九十九分,都是退步。孩子過的很累,很無助,他面對的是欲求不滿的父母和長鳴的警鐘。
7、遊戲中的沉浸感和隊友之間的彼此支援,讓孩子感覺到不孤單,我們是一個團隊,有你們我很滿足。不用擔心父母從天而降的責難,永遠有選擇的權力,選擇跟我志同道合的隊友!彼此鼓勵前行,看到這裡,你是不是也想去打把遊戲?
8、遊戲永遠是正向及時反饋,失敗了只能重新開始一局,成功了立馬獲得遊戲的獎勵。而父母往往給到的反饋要麼不夠及時,要麼只是糾偏,做得好的父母暗自在那兒得意,做的不好的馬上衝上來一頓臭駡。別說孩子,我三十多歲了都不喜歡這樣的人!而我作為成年人我可以選擇離開這樣的人,孩子他能怎麼辦?只能默默忍受。
我認為教育孩子的過程本身是父母的一面鏡子,跟孩子一同成長,放下傲慢與偏見,做更好的自己就是給孩子更好的教育!與諸君共勉。
校對 莊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