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大媽坐在診室里,臉上的表情有些複雜。她的血糖控制得並不好,這已經是她這個月第三次來醫院複查了。雖然她一直覺得自己“糖尿病沒什麼大不了”,但今天醫生的一番話卻讓她徹底沉默了。
“張大媽,您的血糖依然偏高,而且最近查出的高血壓和脂肪肝,說明身體的負擔越來越重。如果再不控制,未來可能會引發心梗、腦卒中,甚至影響壽命。”張大媽聽到這裡,忍不住問:“醫生,這糖尿病還能引起這麼多毛病嗎?”
張醫生嘆了口氣,耐心解釋:“糖尿病從來都不是一種單一的病,它更像是一個‘萬病之源’。根據最近的研究,超過三分之一的糖尿病患者在50歲時,都會合併至少3種其他疾病,比如高血壓、心臟病、腎病等。這些疾病疊加起來,平均會讓壽命縮短11年。”
張大媽愣住了。她並不是沒聽說過糖尿病的危害,但沒想到牠竟然這麼嚴重。這場對話,也揭開了一個關於糖尿病的殘酷真相。
糖尿病併發症:沉默的“健康殺手”
張大媽的情況並不特例。事實上,糖尿病併發症的隱蔽性、複雜性和多樣性,常常讓患者在早期掉以輕心,卻在晚期付出慘痛的代價。
中國糖尿病現狀更為嚴峻。根據國際糖尿病聯盟(IDF)2023年的最新報告,中國的糖尿病患者人數已經超過1.3億,居全球之首。而在這些患者中,大部分是2型糖尿病。更令人擔憂的是,很多患者在確診糖尿病時,身體已經開始出現其他的疾病。比如:
心血管疾病:研究發現,糖尿病患者發生心梗和腦卒中的風險是普通人的2-4倍。
腎病:糖尿病腎病是導致中國透析患者的重要原因之一,約40%的糖尿病患者會發展為慢性腎病。
視網膜病變:糖尿病眼病是導致工作年齡段人群失明的主要原因之一。
神經病變:糖尿病患者常常會出現肢體麻木、疼痛,甚至發展為足部潰瘍,嚴重時不得不截肢。
這些併發症的發生並非偶然,而是糖尿病長期控制不良導致的結果。張醫生拿出一張簡圖,耐心地向張大媽解釋:“糖尿病的核心問題是血糖長期過高,導致血管和神經受損。不管是心臟、腎臟、眼睛還是腳,都離不開血管的支援。當血管壞了,這些器官就會出現問題。”
為什麼糖尿病患者會少活11年?科學揭示真相
張醫生提到的“少活11年”,並不是危言聳聽,而是基於大量權威研究的結論。
一項發表在《柳葉刀·糖尿病與內分泌學》上的研究表明,糖尿病患者的壽命會因為併發症的疊加而顯著縮短。研究發現,如果糖尿病合併高血壓、心臟病或腎病,患者的死亡風險會成倍增加。這是因為:
血管損傷:長期高血糖會破壞血管內皮細胞的功能,導致血管壁變硬、變窄,增加心梗和腦卒中的風險。
炎症反應:過多的糖分會引發慢性炎症,進一步加劇器官的損傷。
免疫力下降:糖尿病患者的免疫系統受到抑制,更容易感染,比如肺部感染或下肢潰瘍感染。
更可怕的是,這些問題常常在糖尿病早期不明顯,等到癥狀明顯時,往往已經進入中晚期。
中醫智慧:糖尿病的“上醫治未病”之道
在現代醫學之外,中國傳統醫學早在古代就對“糖尿病”有了認識。中醫稱糖尿病為“消渴症”,認為其發病與飲食不節、情志失調、體質虛弱有關。
中醫經典《黃帝內經》中有言:“治未病者,上工也。”意思是,最好的醫生是能夠在疾病尚未發生時,就採取措施進行預防。具體到糖尿病,中醫提倡通過調飲食、平心態、養脾胃來防治病情加重。
比如,傳統的中藥方“六味地黃丸”就常用於改善糖尿病患者的腎陰虛癥狀;而“黃芪、枸杞、山藥”被認為有益於降低血糖、改善疲勞。
當然,中醫的調理作用是輔助,現代醫學的科學管理依然是基礎。
張醫生的建議:糖尿病不能治好,但可以控制好
張大媽聽完醫生的分析,終於意識到糖尿病並不是“吃點葯、控制血糖”這麼簡單的事情。她問張醫生:“那我現在應該怎麼辦?”
張醫生給出了幾條具體的建議,這些建議不僅適合張大媽,也適合所有糖尿病患者:
控制飲食,遵循“3低1高”原則
低糖:少吃甜食、少喝含糖飲料。
低鹽:每天鹽的攝入量控制在6克以內。
低脂:避免油炸食品和高脂肪的肉類。
高纖維:多吃蔬菜、全穀物,比如燕麥、糙米。
堅持運動,量力而行每天30分鐘的中等強度運動,比如快走、騎車,不僅能説明降血糖,還能改善心肺功能。
定期複查,關注併發症每3個月檢查一次血糖,同時關注血脂、血壓、尿常規等指標,及時發現問題。
作息規律,減輕壓力睡眠不足和情緒波動會直接影響血糖波動,建議每天保證7小時以上的睡眠。
藥物管理,遵醫囑不要隨意停葯或換藥,嚴格按照醫生的建議用藥。
張大媽從醫院回家后,決定按照醫生的建議開始新的生活。她調整了飲食習慣,每天堅持散步,還定了鬧鐘提醒自己按時吃藥。兩個月後複查,血糖指標終於有所改善。
糖尿病是一場與時間賽跑的戰鬥,它無法徹底治癒,但可以通過科學管理,延緩併發症的發生。正如張醫生最後對張大媽說的那句話:“糖尿病並不可怕,可怕的是你不重視它。只要堅持管理,健康的生活依然觸手可及。”
糖尿病不能得,更不能拖!與其亡羊補牢,不如未雨綢繆,從現在開始關注血糖,守護健康的未來。
校對 莊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