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心理學的角度來看,我們每個人的言行舉止,都能反射出自己在童年時所受到的影響。以下這5種,我們看似很正常的行為,其實都可能是來自於童年創傷。
第一個,就是性緣腦。
性緣腦最典型的表現就是擇偶上癮。只要遇到一個異性,你就會用一種“找物件”的標準去審視對方,把對方當做是潛在發展的另一半;如果恰巧,對方還對你有一些比較友好的動作,你就會認為,對方該不會是喜歡我吧?然後產生一種戀愛的感覺。網上經常調侃的:軍訓愛上教官;打工愛上店長;三百六十行,行行出“新郎”...這類人群大概率就是個性緣腦。
而造成性緣腦的原因,對於女生來說,可能是源於童年父愛的缺失,你們沒有深入地接觸過異性,缺乏處理與異性關係的能力,面對異性時“性本位”自動占上風;而男生性緣腦,則有可能是糟粕文化規訓下的結果,就是他們會想當然的把女性當做是可以被凝視的客體。
第二個,愛幻想。
童年需求總是得不到滿足的孩子,就容易掉進一個幻想的世界裡。你們會幻想自己被愛、幻想自己擁有了很多求而不得的東西,並會把自己的幻想投射到外部世界上。
就比如我們看,現在很多人很愛磕CP,這可能就是一種心理學上的“替代性滿足”,你們把自己想要被愛的慾望,投射到自己喜歡的CP上,看他們談戀愛,來滿足自己對美好關係的幻想;追星喜歡當“夢女”、“夢男”,是在對方身上投射了自己對理想伴侶的幻想;而喜歡看一些霸總、強制愛的爽文,雖然明知道劇情很老套,甚至有些病態,但也在很大程度上滿足了我們從小被忽視,所產生的對於被偏愛的幻想。
第三個,擅長察言觀色,左右逢源。
這類人通常會給人一種八面玲瓏,情商很高的印象。但你之所以能輕易洞察到別人的想法,可能是因為,你有一個喜怒無常的父母。你不知道父母什麼時候會暴走,於是為了保護自己,你就被迫學會了對父母的語氣、神態、情緒、肢體動作等進行觀察和預測,一旦判斷出父母要發火了,就會立馬“討好”。又或者是你從小被寄養在了親戚家,你需要經常看人眼色,來確保自己能在別人的家裡得到照顧。
你們長期在這樣的環境下長大,自然就鍛煉出了察言觀色的本領。但同時也很容易因為過度在乎別人的感受,而忽視自己。
第四個,難以集中注意力,容易分心。
這不是因為你天生就笨,而是從小被吼罵長大的創傷結果。腦神經科學研究發現,兒童時期經常被父母打罵、遭受語言和肢體上傷害的孩子,你們在受虐的過程中,因為情緒上承受了過高的壓力,就會導致管理注意力和學習技能的腦部區域受到創傷,所以你們是很難集中注意力,也難以學習新的技能的。
反之,我們去看那些能在自己領域做到很強的人,比如今年很多的奧運冠軍,他們在採訪時都紛紛提到過一點,就是從小父母給了他們一個充滿穩定的、抱持的環境,讓他們可以很專注地去發揮自己的天賦。
第五個,災難化思維。
簡單來說,就是遇事會下意識去想到一個最壞的結果。比如,工作有一點小錯誤,就會覺得自己要被開掉了;戀愛時對方晚回了消息,就覺得他有問題...沒有焦慮,也會強行給自己製造焦慮。
這是因為你在童年時期,是不被允許犯錯的。父母對你的包容比較低,只要做錯事就會換來嚴厲的批評,甚至打罵。所以每當你做事的時候,就會習慣性的預知創傷和感知危險,然後提前做好預判。就彷彿是,我已經把最壞的結果想到了,那誰也傷害不到我。慢慢地,這種過度的自我保護,就會形成你的一種潛意識的反應。
當然,我給大家介紹這些,並不是為了指責或者甩鍋給原生家庭。而是追本溯源,瞭解到我們的一些行為模式究竟是怎麼產生的。畢竟確實會有很多人,被上述的這些問題困擾,從而影響到自己的生活。我們只有找到問題產生的原因,才能去改變和糾正舊有的思維模式,實現自我成長,懂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