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自:華西都市報
吉林和龍大洞舊石器時代遺址所在地形地貌。
和龍大洞遺址第一期文化層(距今5 萬年-3萬年)出土石製品。
和龍大洞遺址第二期文化層(距今2.8萬 年 -2.4萬年)出土石製品。
和龍大洞遺址第三期文化層(距今1.7萬年-1.5萬年)出土石製品。
在長白山東麓的圖們江畔,吉林省延邊朝鮮族自治州和龍市崇善鎮大洞村一片開闊的玄武岩台地中,隱藏著一座距今數萬年的遠古人類家園——吉林和龍大洞舊石器時代遺址。自2021年以來,經過考古學家連續4年的系統性考古發掘,這處遺址的考古發現為我們展現了一段跨越五萬年的石器技術演化史,以及東北亞古人類生存與遷徙的壯麗圖景。
這一發現入選“2024年中國考古新發現”,並進入“2024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初評,成為各界矚目的焦點之一。
1
探秘遠古時期的“戰略資源”
在距今約300萬年到1萬年的舊石器時代,石器原料是支撐人類技術發揮並協助進行食物資源採集的基礎。在石器加工中,有著均質特性的黑曜岩,成為古人類賴以生存的“戰略資源”。
這種呈黑色,泛著光澤的石頭,又被稱為“火山玻璃”,是火山噴發過程中由黏性較大的酸性熔岩迅速冷凝形成的。長白山火山活動形成了豐富的黑曜岩原料,這些石料貫穿數萬年,成為今天人們研究古人類生存、演化的重要載體。
吉林和龍大洞舊石器時代遺址的發現正是源於黑曜岩。在大洞村生活的老人們回憶說,大洞村的黑曜岩曾多得“隨處可見”,種田翻地時就經常會發現。2007年,這種現象引起了吉林大學陳全家教授的注意,由此揭開了和龍大洞遺址考古研究的序幕。
2021年,隨著“考古中國”項目的啟動,吉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聯合遼寧大學、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等多家單位對該遺址開展了連續4年的主動性考古發掘。聯合考古隊在和龍大洞遺址揭露了豐富的文化遺存,發掘出數以萬計的石製品。
在這處舊石器時代遺址的考古發掘中,學者們大量運用自然科學技術手段,集合地質學、沉積學、年代學、古環境學、分子生物學等多學科多團隊協同攻關,最大限度地提取考古遺址的科學資訊。
“目前已知該遺址分佈範圍超過4平方公里,核心區面積約50萬平方米,是中國東北乃至東北亞面積最大、文化內涵最豐富、地層堆積最深厚的舊石器時代晚期曠野遺址。”和龍大洞遺址考古發掘項目負責人、遼寧大學考古文博學院教授徐廷說。
“這是關鍵時空節點的舊石器考古新發現。”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教授王幼平評價,和龍大洞遺址連續堆積的多期文化遺存,清楚說明最早應用長白山地區黑曜岩原料的是來自長期生活在華北地區的小石片石器人群,開啟了觀察東亞現代人出現與發展的全新視角。
2揭示五萬年石器技術演進圖譜考古發掘的重要價值,首先鐫刻在地層剖面中。
經過對遺址核心區三個位置的發掘,考古學者共揭露出9個文化層位,出土石製品及動物化石2萬余件。徐廷介紹,經過系統的碳十四和光釋光測年,結合地層堆積與石製品特點,可將遺址舊石器時代文化層至少劃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為距今5萬年-3萬年:出土了簡單石核、石片工具,伴生野牛、野馬、犀牛等動物化石。其中一件碎骨表面可見刻劃痕跡,可能是一種骨質雕刻品。
第二階段為距今2.8萬年-2.4萬年:石葉與細石葉技術出現,工具類型主要包括雕刻器、端刮器等。局部磨光石器與壓制剝片技術的出現,顯示出古人類石器技術演化的巨大革新。
第三階段為距今1.7萬年-1.5萬年:細石葉技術趨於成熟,剝片技術和石器加工技術更趨多樣化,兩面器數量明顯增多,標誌著古人類適應能力得到了巨大提升。
文圖均據新華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