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自:湘西團結報
龜鈕青銅印 資料圖
龜鈕青銅印 資料圖
彭圖湘
保靖是湖南省認定的文物大縣之一,無疑便有許多精彩的文物故事。我認為自己應該站出來講一講。
1996年9月16日,我從保靖縣文化館文學專幹崗位,調任保靖縣文物管理所所長。此後我在此工作,直至2003年7月退休。
我有寫日記的習慣,時不時將相關日記整理成一篇短文,此篇就是其中之一,一個文物故事,與大家分享。文中的地名黃連鄉清水坪村,現在名清水坪鎮清水坪村。
當年出土的那枚漢代龜紐青銅印章,已被認定為國家一級文物,現存保靖遷陵博物館。
老遠就看見那座淺褐色的土丘上有人蜂擁圍觀,我心裡咯噔一下,立即跑步上前。
這裏當時是黃連鄉清水坪村轄區,是一九九一年公佈的縣級文物保護單位“清水坪古墓群”中心地段,在酉水裡耶大橋南端引線右側。黃連鄉搞集鎮建設,擬在此建邊貿市場。遵循“既有利於文物保護,又有利於經濟建設”的原則,州考古工作隊和保靖縣文物管理所聯手進入徵地現場,進行搶救性發掘。
那天是一九九八年四月二十八日,發掘的第十六天。九號、十號兩座漢墓同時有不少器物暴露,待清理。正在清水坪參加全州各縣市文物局長、文管所長會議的同志們聞訊,等不及去工地。我身為“地主”,更加迫不及待。
兩座漢墓相距不過幾米,九號是個大墓,露出的器物多,大家就往那邊去了,好在有斜坡式墓道,很方便。我們十餘人進去了,墓裡並不見擁擠,民工挑土也不用擔心扁擔碰了人。面對這許多隨葬品,文物工作者的喜悅心情可想而知。大家沉浸在興奮中,蹲在地下,手捏竹籤,或輕輕慢慢地剔除器物周圍泥土,或仔仔细细寻觅隐匿未露的器物,儼然助產士迎接新生命到來一樣,小心翼翼地喚醒這些沉睡地下近兩千年的先人遺物。
在鄰近墓道的墓穴左側,州博物館李館長的竹簽下出現一星銅綠,他細心地一點一點撥開粘濕的泥巴,一枚手指大小的青銅印章就安詳地側卧在光天化日之下了。這時,初夏的太陽格外明亮,從酉水河上吹來的風也暖洋洋的。
按發掘工作程式,接下來是拍照、繪圖和包裝。這需要充裕的時間,特別是出土文物豐富的大墓。時已下午五點,州考古工作隊宋隊長宣佈明天再幹,晚上派人守護。此地隔河是龍山縣裡耶鎮,溯流而上不出十公里與川東接壤,這些天陸續來工地的湘川觀眾不下千人,“清水坪在挖寶”的消息早已風傳。我擔心那個“萬一”,於是建議,破例先取回那枚青銅印章。大家贊同。宋隊長蹲在青銅印邊扭頭問:“有衛生紙嗎?”立即有人遞給他。他用竹籤輕輕一撥,取出那枚小巧的印章,用雪白的衛生紙墊好,托在掌心。一位女同志眼尖:“上面有個小烏龜哩!”沒等人圍攏來,宋隊長已迅速把它包嚴了。傍晚,我利用鄉政府的廣播,宣布發掘工地晚上戒嚴。
次日下午,九號漢墓終於清理完畢。我這才得知這座土坑豎穴墓是新中國成立以來自治州內發掘的最大一座漢墓。這座兩千年前的漢墓,殘深3.7m、長7.8m、寬5m,墓道長5.1m、寬2.8m,出土青銅、陶、滑石等生活用品、禮器、冥器共六十六件(套)。出土器物不僅種類多,數量大,而且完好,僅青銅鼎、鈁壺、卮、瓿、圓壺、鍪、五鐵等就有二十多件(套)。
四月三十日上午九點,我協助宋隊長清洗那枚墓主的青銅印章。我們默默地澆水,輕輕地剔泥,聽得見彼此的心跳。那一刻的感覺是莊肅、神秘、亢奮與驚訝。這是一枚完好的正方形印章,邊長1.5cm、厚約0.6cm、通高1.5cm。印背匍匐一隻精巧小龜,龜昂首擺尾,四爪遒勁,支身離“地”,躍躍欲動。背板花紋成趣。印面篆體“陳過之印”四字明晰,陽文陰文各半,實為罕見。宋隊長命名:龜鈕青銅印。
“陳過”何許人?等待飽學之士破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