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靖帝禮制改革的醉翁之意
更新于:2025-03-26 06:15:00

本文轉自:京九晚報

嘉靖帝禮制改革的醉翁之意

——讀《大禮議:嘉靖帝的禮制改革與皇權重塑》

  1524年7月15日,包括六部九卿、翰林、給事中、禦史等共200餘人聚集左順門外,伏闕抗議。面對肱股大臣的集體叫板,朱厚熜不但沒有退縮,反而派錦衣衛“將五品以下官員一百三十四人逮入詔獄拷訊,四品以上官員八十六人姑令待罪”。隨後幾天,“五品以下受杖,受杖者一百八十多人,其中十七人被創死亡,另八人編伍充軍。四品以上奪俸”。儘管此時朱厚熜不過18歲,由外藩入主繼統僅3年時間,但應對手段雷霆萬鈞、堅決果斷,根本不留絲毫商量餘地。

  左順門事件將數年的“大禮議”之爭推向了高潮。1521年,正德皇帝朱厚照駕崩,文武百官迎請遠在湖北安陸的興藩世子朱厚熜入繼大宗。雖然在時任首輔楊廷和等人積極運作下,巧妙化解了不穩定因素,為朱厚熜順利繼統掃清了障礙,但前任皇帝朱厚照為朱厚熜堂兄,如果朱厚照膝下有子,抑或朱厚熜的父親此時健在,那麼,按照儒家禮制和太祖祖訓,皇位斷然落不到朱厚熜的頭上。朱厚熜得以繼統,用天上掉餡餅形容並不過分。

  在本書作者看來,“嘉靖‘大禮議’可說是‘獻皇帝(朱厚熜父親)正名化’運動,歷經二十四年的漫長時間,通過大規模編撰的文化事業(如編撰《明倫大典》《大明會典》《承天大志》等國家政書),以及改定國家禮制、重塑權力結構等方式,始讓嘉請皇帝達成獻皇帝稱宗附廟的目的”。但“‘大禮議’並不符合儒家名分禮制的標準”,這也成為皇權與朝臣爭議焦點,朱厚熜發動的“大禮議”事件,本質上是對崇信儒家禮制官僚體系的激烈回應。作者指出,“雖然最後嘉靖帝如願將生父稱宗祔廟,也達成了皇權重塑、小宗變大宗的目的,但嘉靖帝卻動搖了以‘禮’為主的政治文化體系,皇權私化,名分禮制混亂,導致了明中葉政治動蕩、君臣衝突、社會失序的危機,乃至晚明政治秩序逐步崩潰瓦解”。

  朱厚熜15歲前一直偏居湖北安陸,突然被遺詔喚至京城,一夜之間登上權力頂峰,這對任何人都是一種無法忽視的巨大政治考驗。從另一方面看,15歲正是血氣方剛的年齡,在朱厚熜此前的人生履歷中,尚缺乏掌控大明江山這樣的政治歷練。

  朱厚熜掌控明朝政治局面,權力獲取的正統性問題自然是邁不過去的一道坎。雖然有一份楊廷和等人撰寫的遺詔,但其瑕疵仍舊不容忽視。確定朱厚熜為皇位繼任者,楊廷和等人實際上沿用的是儒家“兄終弟及”禮制。如此一來,朱厚熜先得過繼為朱厚照父親做繼子,才能“順理成章”地繼承皇位。顯然這一被楊廷和等人“炮製”的“正統論”並不為朱厚熜認可,所以他才會傾盡全力為父親正名,實則試圖證明自己繼統既合禮制也順應祖訓。

  在“大禮議”之爭中,朱厚熜似乎成了唯一的勝者,但在作者看來,這種勝利顛覆了太祖精心建立的政治秩序,即廢除宰相制度,並將宰相事務交由六部處理。另一方面,首輔與六部之間相互傾軋,權力鬥爭日劇。工於猜測嘉靖心思的大臣越來越多,如嚴嵩以擅長青詞博得嘉靖的注意。

  從事後角度來看,作為經驗老到的顧命大臣,楊廷和在撰寫遺詔時似有漏洞,這一漏洞為後來的“大禮議”之爭埋下了導火索。但在當時的語境下,時間緊促、形勢危急,根本不容細想。當然,有些細節或可從邏輯角度適度猜想,也許楊廷和等人早就意識到這一漏洞,只是擔憂過早引發禮制爭議可能進一步引發朝廷動蕩而刻意忽略。

  不排除早期的朱厚熜有意氣用事的可能,但隨著年齡的增長、閱歷的豐富,他的政治手腕日趨成熟老辣。作者在談到朱厚熜執著“認爹”一事時不無調侃地說,“我倒不覺得他有多愛父親,而在於說這就是一場赤裸的權力鬥爭,如果你今天承認了楊廷和的說法,也就無法動搖楊廷和的權臣地位。那如果說反對了他的說法,就等於幫自己的人馬找出了一個權力的灰色地帶,可以安插自己的人進去,你甚至可以借由‘大禮議’把政敵們全部掃除”。從這層意義上講,“大禮議”事件折射出嘉靖帝的醉翁之意。

春天 奏響生命的樂章
春天 奏響生命的樂章
2025-03-26 00:51:18
嚴懲卷款跑路
嚴懲卷款跑路
2025-03-26 00:51:32
拎包入住開“盲盒”
拎包入住開“盲盒”
2025-03-26 00:51:54
百年傳承 匠心正骨
百年傳承 匠心正骨
2025-03-26 00:51:59
春風吹暖花市
春風吹暖花市
2025-03-26 00:52:23
Citywalk 遇見詩意生活
Citywalk 遇見詩意生活
2025-03-26 00:53:56
一塊鋁材的“72變”
一塊鋁材的“72變”
2025-03-26 00:54:45
何為具身智慧
何為具身智慧
2025-03-26 00:55:01
海螺溝景區內的冰川
海螺溝景區內的冰川
2025-03-26 00:56:00
氣溫將“大跳水”
氣溫將“大跳水”
2025-03-26 00:56: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