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自:泰安日報
市疾控中心專家講解布病與發熱伴血小板減少綜合征相關知識
落實源頭防控 增強預防意識
■張愛華做客健康科普大講堂。記者 劉英迪 攝 |
本報3月24日訊(記者 李皓若)天氣轉暖,牛、羊等動物進入繁殖高峰期,布病這種人畜共患傳染病的發病風險也隨之增加,正悄悄威脅群眾健康。近日,市疾控中心傳染病防制科主任張愛華走進由市衛生健康委、市疾控中心主辦的健康科普大講堂,講解布病與發熱伴血小板減少綜合征的相關知識。 張愛華介紹,所謂布病是布魯氏菌病的簡稱,俗稱“蔫吧病”或“懶漢病”,是由布魯氏菌感染引起的一種人畜共患傳染病。人主要通過接觸患病牲畜或其污染物而感染發病,吸入被布魯氏菌污染的飛沫或塵埃以及食用未經處理的生奶或生肉,也可能導致感染。因此,從事牛羊養殖、屠宰加工、皮毛加工等職業的人群是布病的高危人群。 布病癥狀包括發燒、多汗、全身乏力、關節和肌肉疼痛,嚴重時還可能引發肝脾腫大、睾丸腫大等問題。如果不及時治療,布病很容易轉為慢性,導致長期反覆發作,甚至讓人喪失勞動能力。 “早期發現、早期診斷、規範治療,布病是可治癒的。”張愛華說,預防布病的關鍵在於採取有效的防護措施。從事牛羊屠宰加工及相關產業的人員工作時應穿戴防護服裝、口罩、橡膠手套等,並定期進行消毒和更換,避免直接接觸牛羊肉、下水等污染物,特別是手部有傷口時;不要在工作場所吃東西,注意個人衛生,每次工作結束后徹底清洗可能被污染的部位。高危人群應定期進行布病檢測,各級疾控中心均提供相關服務。如果出現發熱、多汗等可疑癥狀,應儘早到當地疾控中心進行檢測,一旦確診,應及時到定點醫院進行規範治療,以避免病情慢性化。 目前,我市各級疾控機構與動物疫控機構建立了人畜共患病聯防聯控機制,開展職業人群、動物布病的主動監測工作,監測結果互相通報,形成“疾控查人、疫控查畜、以人找畜、以畜找人”及“一病例一通報”的工作機制,達到“人間病例早發現、早治療,畜間疫情早處置”的目的。 眼下,發熱伴血小板減少綜合征也進入發病高峰期。張愛華介紹,發熱伴血小板減少綜合征簡稱發熱伴,與布病不同,發熱伴主要通過蜱蟲叮咬傳播,如不及時診治,病死率可達20%。隨著天氣轉暖,人們在田間勞作、踏青遊玩時,要警惕蜱蟲叮咬。 發熱伴早期表現為發熱、噁心、食慾減退等癥狀,癥狀不典型,有的患者會認為是癥狀較重的感冒或腹瀉病,因此選擇自診自治,或到沒有檢測血常規能力的基層診所就診,從而影響了發熱伴的早診早治。張愛華建議,在蜱蟲活躍季節,有田間勞作、野外活動經歷,或有蜱蟲叮咬史的人,一旦出現發熱等疑似癥狀或體征,應及早就醫。 預防發熱伴,張愛華建議要保持居家環境衛生,定期清除院內和房屋周圍的雜草、落葉,消除蜱蟲的滋生環境;及時檢視家畜、家禽、寵物等是否攜帶蜱蟲,如發現有蜱蟲附著或叮咬,可用鑷子取下后焚燒,必要時可採用高效低毒藥物進行塗擦、噴灑或藥浴;個人田間勞作或野外活動時,應盡量避免在草地、樹林等蜱蟲棲息地中長時間坐臥,穿長衣長褲,紮緊褲腿,不要穿涼鞋,也可在領口、袖口、褲腳等處及外露部位噴灑或塗抹驅避劑。 張愛華表示,一旦發現蜱蟲頭部已鑽入皮膚,切記不要生拉硬拽,以免將蜱蟲頭部留在皮膚內,應儘快到專業醫療機構取出;若無法儘快到醫療機構,可用酒精、乙醚等塗在蜱蟲身上,使蜱蟲頭部放鬆或死亡,再用尖頭鑷子取出蜱蟲,隨後用碘酒或酒精進行局部消毒處理,並隨時觀察身體狀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