睡得少、抗壓能力強,“天選打工人”或真是“天生的”
更新于:2025-03-26 06:13:32

本文轉自:羊城晚報

      圖/視覺中國

  羊城晚報記者 陳輝 通訊員 柯佳

  就在你抱怨睡不著、睡不夠、睡不好時,有這樣一小群人,他們因基因突變“天生”就是睡眠時間短,但白天仍精力充沛、能同時勝任多項工作且表現出色。南方醫科大學正在進行相關前沿性動物實驗,未來或可為新型安眠藥物、抗焦慮藥物、抗抑鬱藥物的研發提供新的思路。

  一般來說,成年人的每日睡眠時間最好能保證8個小時,低於6個小時則被認為睡眠不足。長時間睡眠不足則可能出現記憶力下降、焦慮、抑鬱,甚至阿爾茨海默病的發生風險都會增加。

  但在我們中間其實“潛伏”著一小群人,他們是家族遺傳性自然短睡人群,終生每天只需要4-6小時睡眠,不僅沒有睡眠缺乏的各種副作用,他們還精力充沛,相當一部分自然短睡人群還具有抗抑鬱,抗壓力的特徵。他們的困擾是:“為何我和其他人不一樣?”或因為睡眠時間短而與家人的生活節律不同。

  南方醫科大學粵港澳大灣區腦科學與類腦研究中心邢麗娟老師介紹:“目前,已經至少從5個家系中發現了5個基因突變,說明睡眠是與多基因而非單基因相關。如果能從更多的自然短睡家族或其他遺傳性睡眠變化家族中發現其新的睡眠基因,將有助於我們更深入理解睡眠調控機制。”

  記者在實驗室見到,一隻黑色的實驗小鼠頭正在接受監測。“普通小鼠每天累計睡眠時間約12個小時,而擁有這一突變基因的小鼠每天睡眠時間要少45分鐘。短睡小鼠要比普通小鼠更不容易發生記憶力減退。後續研究還發現短睡突變能減緩小鼠阿茲海默模型的發病進程。”

  “我們或可以研發出針對新靶點的藥物,研發出新藥,在不影響記憶力和情緒的前提下提高睡眠效率,用於治療失眠或延緩阿爾茨海默病病情的發展。”

  目前,邢麗娟老師團隊正對短睡小鼠進行睡眠剝奪后抗抑鬱和抗焦慮等情緒方面的測評試驗。和睡眠充足時相比,小鼠在睡眠不足時會更加懼怕對未知環境的探索。但擁有突變基因的短睡小鼠,即使被剝奪了睡眠,在未知環境的探索上仍有優秀的表現。該研究未來或會為抗焦慮、抗抑鬱藥物的研究帶來新思路。

離職證明不可被濫用
離職證明不可被濫用
2025-03-31 08:36:22